北京交通临严峻挑战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根本出路(3)
2010年10月14日 15:28南海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为北京治堵送上“三句箴言”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馆长)

不是作为专家,我就作为一个北京市民来说几句。

我几十年在北京生活,对这个城市比较了解。眼下北京面临的交通困境,我想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前几天晚上下一点毛毛雨,就让我这个从不迟到的人迟到了一个钟头。我听说,北京上半年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相当于一个石家庄的汽车保有量,听着都吓人。天天乘车出行的人,谁也不愿意在路上过多耽误时间,但是不幸,必须要耽误这个时间。

我想大城市交通的出路,地铁肯定是首选,这点毋庸置疑。全世界经验告诉我们,地铁快速、准确,遍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和香港人约谈事情,很多都是亿万富翁,照样坐地铁。为什么?要时间,不敢开车送,只有地铁是最快捷的。当然,我国的地铁建设不论是管理水平还是布局、容量确实比发达国家还差一大截。短期之内我们的地铁还不可能达到香港、日本、英国、美国这样的水平。

某种程度上说,我不太认同车辆限行。我认为限行是导致2008年以后近几年北京汽车保有量高速发展的因素之一。我的道理是,一个车不限行,可以开7天,限行了可以开6天。有一天不能开,怎么办呢?把所有临界点的人都逼着提前买车:再买一辆车可以开6天,本来只7天占路,现在有12天可以占路了。我认识一对夫妻,本来合开一辆车也能将就,突然有一天不让开了,一咬牙,车不贵再买一辆,车就这么多了起来。有调查发现,100个人里有20个人有两辆以上的车,20人里有1.3人由于限行买的第二辆车。算起来,100万辆车有2.6万辆是由于限行导致的。

买车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愿望,这个愿望没法剥夺。我们博物馆本来院子挺宽敞的,现在停的全是车。北京400万辆车里75%以上是私家车。为什么要开车呢?因为开车成本低。怎样能在开车的乐趣和交通堵塞这个问题上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呢?途径就是尽可能有车少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国外有的地方,停车费比饭费还贵,那肯定不会开车去吃饭了。前两天我在中国大饭店停了两个小时,出来收我40元,我想真够贵的,下回再来就得想想停车的事了。所以说,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开车成本,公平限制到每一个人,这个限制不仅仅是私家车,还包括单位用车。要从根上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就是要调整开车成本,否则问题很难解决。

我去日本发现一件事。我们国家是靠右停车下车,日本是靠左。日本一到单行线就不限制了,为了方便,车任意左右可停。设想你是两条车线单行,如果每个人下车必须靠右势必挡另一个车道,车速会缓慢,这个人非得在左边办事,放在右边,前面找一个路口走出去又遮挡一次。既然是单行为何不安排两边都能靠,提高效率呢?类似这些小事给我们很多启发,那就是要在细节上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

为北京治堵,我开了个“三句良方”:公共交通为主,开车为辅,公共交通以地铁为主;经济手段遏制是常态;满足个人偶然开车的乐趣。

文明出行 治堵之本

当满街都是自行车的时候,随便骑、闯红灯、载人骑车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经济发展已经从自行车发展到小汽车,我们开汽车的水平却还停留在骑自行车的意识中:抢行、边开车边打电话……文明时代的汽车文化要体现驾驶者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对步行者尊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妨让步行的人先过;对骑自行车的人尊重,不把机动车开到自行车路上;对驾车者尊重,不抢路、加塞儿。

打造和谐礼让的交通文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全民共同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抛弃交通陋习,养成良好交通习惯,提高文明素质和交通安全意识,不仅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公德和交通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以先进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城市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是交通大建设、大发展、大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调整交通发展方式的最敏感时期,面对人口、机动车的迅猛增长,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将更加严峻。我们有理由要求政策制定者制定未来交通规划时,能够在交通方式的衔接、公交线路的设计、道路结构的布局、引导文明出行意识等方面拿出系统的治堵良方,营造出顺畅、便捷、文明的交通环境新秩序。但不能忘了,不文明行为是形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的社会要补上汽车时代文明出行这一课。

同时,作为城市建设的亲历者和创造者,每个公民有出谋划策的资格,也要有反躬自省的态度。与其总是不停追问和抱怨,不如有那么几天停下汽车,以己之力践行绿色交通,彰显对这个城市的一份责任、一片爱心。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相关报道:

国务院智囊团支招北京交通:提高轿车使用成本

专家支招北京交通:私家车应征收进城拥堵费

程远:北京交通病入膏肓 成"无解方程"

北京道路交通早高峰开始提前 晚高峰延长

北京交通今日面临极端考验 四重因素叠加

欢迎访问凤凰网科技2010通信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郭继孚 编辑: wangq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