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热与中国
中国在1998年决定较大规模的发展乙醇汽油,当时决策者的初衷是为了消化一部分陈化粮,给农民增加一些收入,用部分严重挤压的粮食生产乙醇掺入汽油中而供汽车燃用。至2006年9月,继中国9省区推广车用乙醇汽车后,国家发改委又计划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广燃料乙醇,但后来事态的发展却出乎决策者们的意料。
随着连续几年乙醇汽油推广试点范围的扩大,陈化粮早已消化殆尽,乙醇原料的来源开始转向新粮,继而以新粮为主。当前,中国生产乙醇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和高粱,其即是人们的食物,也是家畜的重要饲料,这一类粮食价格的上涨,其中之一的后果,就是引起油价上涨,进而波及其他食品价格上升,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鉴于事态的严重性,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立即发文,暂停用粮食生产乙醇燃料项目。
以上事实表明,与全球总趋势基本一致,中国不可能以粮食乙醇或其它生物燃料来大规模替代石油作汽车燃料,而且基于中国更特殊的国情,还应从中总结出理论认识,端正中国清洁能源替代燃料汽车的发展方向。
其一,粮食安全的警钟要长鸣。一方面,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还在以每年1300万~1400万热的速度递增;一方面,中国人均耕地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且耕地还因城市化、汽车化和工业化加速减少。因之,粮食安全问题更为重要。
其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用生物燃料来制取车用燃料的科学性。中国大规模发展生物燃料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通过生物原料制取燃料就其自身层面是否具备完整的科学性?
关于中国是否合适发展生物燃料,有人说巴西与美国能够发展乙醇汽油,并取得成功,中国未必不能。其实,中国发展生物燃料的基础与巴西和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按照中国原先制定的计划,至“十一五”末,中国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500万吨,若按3∶1的粮食与乙醇的产出比来计算,则需要1500万吨粮食。这有相当的风险。不仅如此,中国在乙醇的生产效率上还落后于美国。中国生产1吨乙醇,需要3.3吨玉米和12吨水,而美国需要2.8吨玉米和1.8吨水。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因发展生物燃料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引起欧盟的高度关注,并强调发展替代能源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也是中国应遵循的原则。
与此同时,至于发展生物燃料本身层面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学术界也一直有争议。发展生物燃料理论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发展也处于不稳定之中。这时,有人提出发展非粮生物燃料。但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尽管发展非粮食生物燃料的思路和大方向是正确的,消除了与人争粮的隐患,不过基础技术尚不成熟,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针对生物燃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技术、经济以及生态环境层面上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还是应该组织各方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在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之前,对发展生物燃料应持审慎态度,至少不要大规模、大面积实施,可以在小规模或局部地区进行实验性发展,使用价值得到确认或验证后再逐步推广。(文章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