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突击 中国汽车工业倏然提速之秘
2010年11月17日 09:33深圳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合作、收购、研发、新能源……为了做大做强中国自主汽车企业这些年用尽了浑身解数。跨入2010年,虽然新能源成为台前明星,被炒得如火如荼,然而这并非企业们押下的唯一重宝,冰山之下,各家自主企业都在自主研发和技术革新上暗自发力,狠下苦功,而大量优秀“海归”人才的悄然加盟,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明显效果,从研发突围,他们给中国汽车产业的二次飞跃带来了新的希望。

收购重组 “海归”成为国际桥梁

国内车企实现突破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在全球市场的收购重组;二是通过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而在这两条道路上,处处都闪现着“海归”的身影。

北汽集团2亿美元收购萨博汽车知识产权,其10名谈判核心组成员,全部具有在国际汽车公司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其中包括在通用工作22年的北汽集团总经理汪大总,在福特工作10多年的北汽研究总院院长顾镭,从通用离职后直接加入谈判小组的发动机专家张建军等等。

这些具有国际化运作经验和丰富人脉关系的“海归”,成为这次成功收购的重要保证。无独有偶,在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中,围绕在李书福身边的,仍然是一个典型的“海归”团队——曾供职于福特汽车的赵福全,出身于菲亚特集团的沈晖,以及出自英国BP的张芃

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意欲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时,这些有着丰富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便成了重要桥梁。在国外的生活、工作经历,使他们更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法律,从而大大增加了跨国并购的成功率。

不仅在海外并购中担当重要角色,在各企业技术研发队伍中,“海归”们同样是主角。仅2009年,北汽就招募了29名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海归”员工,集团700多名研发人员中有100多名“海归”。除了北汽,吉利、奇瑞长城、华晨、长安等国内车企中,“海归”人才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更宽舞台 “海归”担纲自主创新

业内人士指出,国外汽车人才的大规模回归主要有两个高潮:一是随着2003年国内汽车业的爆发式增长,出现了第一轮回国潮;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伴随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跌入破产重组的深渊,跃居全球销量第一的中国汽车行业吸引了众多海外人才回归。

留心一下两拨“海归”潮,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大多栖身于处于快速上升的国内汽车企业,工作职责也多致力于自主技术的研发管理。

“‘海归’也愿意选择这样的企业,去合资企业工作,跟国外没什么区别。在国外,很多时候一个研发人员只能负责一个系统的设计,缺乏整车研发经验。”现任北汽研究总院乘用车工程院院长叶子青在国外汽车行业从事产品设计和研发10多年,坦言“技术人员都有整车情结”,而国内提供的舞台更广阔。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报道:

北汽自主研发突围 “海归”萨博功不可没

自主品牌研发下血本 “海归”推技术突围

国际人才逆流 汽车海归回流民企趋势调查

海归奇才祁国俊再易新主 疑似加盟吉奥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康 编辑: o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