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里:关键部件产业化是新能源车发展关键
2009年08月19日 10:56汽车人 】 【打印共有评论0

跨行业联盟事半功倍

就目前来看,虽然直接受益面是受政策关照的镍氢电池企业,但国内其他电池零部件企业也并不气馁,因为根据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到2011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的比重达到5%的目标,按照年销1200万辆计算,至少达到60万辆,而届时“规则”所界定的锂电池也将进入普及应用阶段。业界普遍认同,未来3至5年将是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快速发展阶段。

然而,摆在新能源产业化面前的难题,远不是解决电池技术路线这么简单,业内专家认为,由于国内大多数中小零部件企业资金匮乏,自主创新基础薄弱,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路上走得并不顺畅。

在日前举行的一场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研讨会上,工信部工业司协调处李万里认为:“国内零部件企业关键部件的产业化、基础原材料的国产化,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和瓶颈所在。”

对于汽车产业规划制定“201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比重达到5%”的目标,李万里并不乐观。他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没有产业化基础,以现在的能力很难达到这一目标。”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政策刺激下,虽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仅广东一地就有100多家做镍氢电池的私人企业,但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难掩零部件产业化程度不足的危机。

即使是走在国内车企前列、明确将提前投放电动新能源车的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裁任勇,也对目前新能源基础产业有些底气不足。任勇告诉记者:“从目前对整个电池行业的了解来看,很多电池企业对于电池单体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我国单体电池在国际上做的也不错,但在电池组的工艺性和热管理方面有比较大的差距,”任勇有些忧虑地说道,“关键在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还没有形成产业化,不仅是动力电池,包括电机的产业化、基础原材料国产化这两个核心领域,都没有产业化基础,这是目前最大的难题。”

尽管遭遇瓶颈,但在任勇看来,困境并不难突破,“实际上,日本产业界动向已经给我们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在实现动力电池产业化的过程中,将产业链上下游的电池生产企业与整车或者中间供应商捆绑在一起,这样做远比一个企业单打独斗有效得多。包括丰田本田和日产在内的整车厂已经和电子业巨头形成产业联盟,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将双方利益捆绑,各取所长。任勇说:“组成这样的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共同提高抗风险能力,更可以分担巨额研发费用,事半功倍有效得多。”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