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5月末,车市价格战又重新抬头。虽然近几年来,汽车价格相对稳定,但年平均降幅依旧保持在5%以上。车价持续下滑,生产材料却一路看涨,制造商不得不选择减配等方式来压缩成本。
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是今年才出现,而且厂家也早已将控制成本提成案头首要工作。在消费者买跌不买涨的情况下,一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或商家打起了汽车品质的主意,并在市场降价的压力下开始“减配瘦身”。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做法在拉动企业销售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汽车安全性的下滑。有专家认为,为了提高销售而一味降低成本的做法,无疑将给汽车安全性打上问号,使厂家失去消费者的信任,降低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饮鸩止渴,绝非正道。
有消费者反映,现在只要将车价向下压,商家就会偷工减料,将一些隐形配置拿掉,或是将好的配置和部件换成廉价产品。
业内人士呼吁,不要再忽悠降价,大家应该关注它的质量问题。有人说,厂家减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会丢掉人心。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适应性”改进做得好的厂家,往往更能俘获人心。很多人在分析日系车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时提及:“对中国市场研究透彻,了解中国消费者心理”。
什么是中国汽车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多数人在舒适性配置和科技含量面前还是会选择前者。调查表明,价格、外形、品质是左右消费者选择的前三项因素,而转让价值和车系,分别排名最末和倒数第二。这就是中国市场。
在消费者对价格和配置都很敏感的情况下,又要降低成本又要尽量高配,厂家只好拿人们不太在乎的东西开刀。有观点认为:“双面镀锌钢板有啥用?我的车几年就换,用不着12年防锈。”“气囊那么多干吗?出大事还不是一样。”既然很多人不在乎这些,厂家在不违规的情况下,减去这些“无用”配置,有何不可?
不过,中国消费者已经开始在慢慢地了解汽车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车,知道怎样欣赏一辆好车。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懂车的时候,市场在发生改变,曾经主动或者被动迁就中国消费者喜好的厂商,也必须有所改变了。
长期以来,国内市场对德系车的安全性普遍显示出较信赖的态度。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德系车也不得不屈服于降价的压力。
某厂家对其在中国的一系列产品进行了减配降价的活动,以国内的消费者不需要太高级的安全配置为借口,拿掉了包括气囊、ABS等配置。
专家认为,为了提高销售而一味降低成本的做法,无疑将给汽车的安全性打上问号,毕竟成本是产品价值的基础,“一分钱一分货”的俗语亘古不变。
虽然车价下调后,厂家还想保持一定利润会以牺牲品质为代价,但如果导致频繁出现质量问题,则危害的就不仅是消费者利益,而是人身安全。频繁出现的汽车质量问题,使消费者满意度不断降低。此外,即便是减少某些配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也应是在对消费者使用率做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取消或缩水的配置正是消费者惯常使用的,或恰恰是一个车型的亮点所在,则会直接对该车型的销售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由热销到滞销,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孟京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孟京涛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