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传统汽车产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很大差距。而新能源汽车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新兴的产业,因此,我国具备了一些独特的优势与条件。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设施健全,资源与能源优势明显。在我国大中城市,作为汽车燃料的基础设施,有一定的集中性,这有利于燃料清洁化管理和监督。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地域的差异,其一次能源资源特点也不相同,这适合建立一次能源来源多元化、燃料制取和消费当地化的燃料供应体系。从资源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需要的原材料资源有锂矿资源、稀土资源、石墨资源、镁资源、金属钕等,而这些资源中国都比较丰富,这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无疑是一个先天的有利条件,政府与职能部门目前已经着力在规划、合理使用这些资源。在能源方面,我国是一个缺油多煤的国家,这不利于传统汽车业的发展,但我们可以根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基于煤炭的燃料工业,研究各种气体燃料技术,比如基于生物质的农业能源,从而逐步替代石油,实现交通能源来源的多样化。
我国较早实施汽车动力系统变革,技术上有保证。早在“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就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清洁汽车行动”,取得多项重大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燃气汽车36万辆,1000余座加气站,年替代石油350万吨。天然气汽车呈现快速增长势头,预计今后几年将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投入10.8亿元,全国共有200余家单位、1000多名科技骨干人员直接参与实施这项重大工程,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机制。目前,小型纯电动车辆已经开始小规模产业化,混合动力汽车已有多个车型通过国家认证成为产品,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示范考核运行阶段。可以说,我国汽车动力转型战略已初见成效,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系统具备了批量化生产能力。
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尽管一些国家也在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但是其传统汽车产业庞大,石油基础设施完备,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所以实施转型的社会成本高昂,造成转型困难。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汽车普及率不高,人们在选择汽车时,更多的是看重其交通工具的作用,而非过分追求舒适度、高能耗的车型。因此,我国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战略,转型的社会成本较低。特别是随着研发工作的深入,生产规模的扩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必然会显著下降,消费升级换代带来的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