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雷人的“铁岭车”
2009年08月11日 15:51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经历了网络造词的“俯卧撑”、“打酱油”、“70码”等之后,因为仰融大得足以砸死人的造车项目计划书,未来几年会不会出现一个“铁岭车”的说法呢

刘杨

2002年,45岁的仰融曾说,要在2010年退休。现在,他要在2010年开始新的冒险。

从今年6月底开始公布自己的庞大造车计划以来,原华晨董事长仰融造车项目的推进速度,比他的计划还要惊人。

尽管这期间他与合作伙伴的官司进进退退,被人猜测会延缓项目发展,但到7月底,结果是,美国的官司庭外和解,辽宁铁岭则成为目前最可能的项目落点。

即使考虑了仰融团队的运筹帷幄以及仰融本人的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我依然对这些过程表示担忧。

这是一个投资在400亿‹450亿元人民币规模的项目,产能达到了惊人的100万辆整车和300万台发动机。

如果说仰融的投资造车项目计划书是投石问路的话,那么这块石头大得足以砸死人。

仰融在1992年凭一己之力使金杯客车在纽约上市,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美国上市的第一支股票。当时的仰融自称手里有8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但来源一直众说纷纭,大多认为是来自证券市场。

事实上,仰融的故事很少有旁证,从他开始接触媒体起,他的故事基本上就只有一个版本:仰融自己讲述的版本。这次的大手笔投资中,也有说法是,仰融为这个巨大项目而前期投入45亿元人民币做开发,这个数字和当年的8000万元,同样属于无处考证。

在金杯客车上市之前,仰融通过关系,成立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这个官方的基金会出具证明,称其8000万元资金来自国有投资,从而让纽约证交所不再追查原始资金来历。

这一次,在仰融项目真正落地之前,他依然要解决这所谓的45亿元——我估计这会决定他个人在新公司持股比例多寡——的来历。他大概不能指望中央政府再出具什么报告证明自己的资金来源清白了。

但地方政府是个不错的选择。仰融这次发布的信息,基本是给了《经济观察报》独家信息,我记得上次他离开中国后,选择了《中国企业家》对其进行长篇专访。

不管选的是谁,仰融的思路一直很明确,找个可靠的、权威的声音出口。对于数量众多的地方政府来说,这种声音来源由于渠道单一且信息量巨大,而且又来自北京,会平地增加很多真实感。

在第一篇造车报道出台后,《经济观察报》接到无数的地方政府招商办的电话,希望能够通过报社转达对仰融项目的兴趣。

我不清楚这些电话是否被转给仰融本人或他在国内的团队,惟一能肯定的是,这些地方招商办都像疯了一样,寻找任何可能的渠道,来接近这个投资项目。

而且,仰融所规划的是任何地方政府看了都会热血沸腾的数字:他承诺未来8年将为当地政府实现产能300万辆,产值1万亿元人民币,税收1000亿元,提供10万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

至于仰融所称道的第三代内燃机技术、节能减排的前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地方政府只需要这些技术能够自圆其说就够了,能否走向市场,那是市场的问题,而不是政府的问题。

请允许《汽车商业评论》援引一位招商办主任的一句话:“引来投资,有成绩,但以后经营不善,属于企业行为,领导也不用担责,这样的活,谁不抢着招啊。”

这句话不是来自铁岭,但铁岭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成为一个符号性的名词。在经历了网络造词的“俯卧撑”、“打酱油”、“70码”等之后,未来几年会不会出现一个“铁岭车”的说法呢。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刘杨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