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菲亚特归来
2009年08月11日 17:59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喜剧出现。菲亚特在中国的历史或许就是如此书写

ABR记者 刘宝华

北京西四环边上的一家菲亚特4S店里有些冷清,大厅里停着3辆博悦[综述 图片 论坛]。一个中年男人围着车高高低低看了几圈,自言自语“这车轮胎真厚,轮胎真厚”。没有销售上前跟他搭茬,他是来做保养派力奥[综述 图片 论坛]车主。

销售正坐在办公室电脑前,他说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卖进口车不可能有太大客流,店里从去年9月开始销售3款进口车,一共卖出去几十辆。之前南京菲亚特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卖300多辆。

这是菲亚特在北京的2家经销店之一。在全国,他们现在有30家这样的经销店,经营情况大体相似,业务主要来自南京菲亚特车型的售后服务,间或卖出几辆菲亚特进口车。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情况会得以改变。

2009年7月6日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当天,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见证下,菲亚特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尔乔内和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在意大利罗马签署协议。它显示在中国有过失败经历的菲亚特开始了新的充满想象空间的新旅程。

双方计划用总投资超过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超38亿元)的资金,在中国成立股份比例为50:50的合资企业,以生产轿车和发动机。合资公司推出的首款车型为中级轿车领雅[综述 图片 论坛](linea),首款发动机为FPT菲亚特动力科技的Fire 1.4升(120马力和150马力T-Jet )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

立竿见影的变化还需时日,但与之前无尽的等待相比,经销商们看到了明确的曙光。从现在到广汽菲亚特产品下线销售之前,菲亚特经销商需要等待光明。

“菲亚特从未离开中国,也永远不会离开中国”这是菲亚特方面自2007年底结束与南汽的合资后最常向媒体讲的两句话。现在,不再需要没完没了的解释和表态,他们终于可以斩钉截铁、踌躇满志地说——“我回来了”。

这一别19个月,沧海桑田。

19个月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如今已跃居第一。19个月前全世界最大的那个汽车公司,如今已经轰然倒地。但是,菲亚特已经从那个濒临破产、净亏损高达15亿欧元的企业转变为全球少有的盈利汽车公司。

第一次的失败之后,菲亚特用19个月的时间确定了在中国的第二个合资伙伴,对于瞬息万变的中国车市来说,这未免过久,况且到国产车上市,还需要2年时间。3年半,菲亚特在中国的损失难以估量。

但谨慎和稳健是必须的,这既是第一次合资失败的代价,也是避免下一次重蹈覆辙的必要条件。

“确实,在中国,你耽误一个月都非常可惜。但是,在这样一个市场,会保持长期的增长趋势,在中国哪怕两年以后才能恢复产品,对我们同样是无价之宝,我们追求战略性的发展。”操着一口熟练中文的菲亚特(中国)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斐璇对《汽车商业评论》说,“为此,我们能忍受这么长的时间。”

一个是在全球积极扩张的跨国巨头,一个是在中国迅速上升的强势企业,并且二者都有过合资失败的经历,彼此更懂得如何避免失败,广汽菲亚特的前景令人期待。

全球扩张中的中国版图

对中国市场的不抛弃、不放弃是这个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里任何一家跨国汽车公司都会做出的理性选择。从2002年乘用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以来,中国每年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在全球百万辆以上规模的市场中,这是惟一的——并且至今没有停下来、慢下来的迹象。中国之于跨国汽车企业,来得再晚也胜于不来。

但在四五年前,要让菲亚特对中国有如此大的耐心和投入并不现实,那时的菲亚特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2004年6月,当马尔乔内(Sergio March[综述 图片 论坛]ionne)接任菲亚特集团CEO时,这个欧洲小型车之王已经在2001至2004年连续亏损了120亿美元,手头的现金只够支撑数月。情况糟糕到当时的车业老大通用在这个小兄弟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于2005年不惜以15.5亿欧元的“分手费”结束了双方为期5年的联盟。

马尔乔内以其剃刀般锋利的作风迅速剔除了菲亚特陈积多年的多余平台、庞杂产品和重复劳动,拆除了菲亚特复杂的层级管理体制,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化的管理结构,由少量的管理人员做出快速决定。几位前高管在20分钟谈话后就结束了在菲亚特的职业生涯。

管理结构和决策程序的改变大大加快了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马尔乔内掌权之后迅速推出的新一代朋多[综述 图片 论坛]和熊猫[综述 图片 论坛]重新成为在欧洲畅销的小型车。此后,由他大力推进的两个项目,经典车型菲亚特500[综述 图片 论坛]的重出江湖和新车菲亚特博悦的热卖,让菲亚特复兴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马尔乔内具有非凡的市场直觉,其倡导的将时尚流行元素[综述 图片 论坛]与汽车设计风格结合,让原本老迈的品牌逐渐年轻化,吸引了追求个性的年轻购买人群,使菲亚特重新成为充满活力、令人喜爱的品牌。

只用了18个月,马尔乔内便让垂死的菲亚特实现扭亏为盈,到2007年,菲亚特在全球销售汽车223.4万辆,与2006年相比,销售额增长12.8%,利润增长13.1%,实现营业利润8.03亿欧元,是2006年的3倍。2008年在经济危机的重挫下,菲亚特在意大利本土市场68.9万辆的成绩虽比2007年下降11.87%,但仍然成为少数几家可实现年初目标和盈利的汽车厂商。

复兴只是马尔乔内在菲亚特的第一步,扩张则是其更大的野心与手笔。

恢复元气后,马尔乔内让这家立足于欧洲的家族企业的版图不断扩张与强化,其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的投资与规模迅速增长,原本处于汽车厂商二级梯队的菲亚特开始窥视第一阵营。

要进入这个阵营,全球前两大市场美国和中国是必争之地,此二者偏偏是菲亚特的软肋。

经济危机成为菲亚特的天赐良机。2009年6月,菲亚特接管已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的昔日美国“三大”之一的克莱斯勒,持有后者20%股份,在完成合同规定的目标后持股比例将上升至35%。在还清公共债务的前提下,菲亚特还可将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至55%,实现绝对控股。马尔乔内成为克莱斯勒集团的CEO。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刘宝华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