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旗:难忘的三十三昼夜
2009年09月03日 15:23一汽轿车 】 【打印共有评论0

红旗轿车自60年代起就成为我们国家的“礼宾用车”,堪称“中国第一车”。我作为参加第一辆红旗轿车造型设计工作的一员,为我们的祖国自豪,为我们的“红旗”自豪。今年是一汽的“轿车年”,要上大轿车,我的心情激动万分,由此,又一次勾起我对当年试制中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那段难忘经历的回忆??

那是1958年6月30日,下午5点,刚下班还没脱下工作服,工长刘荣茂风风火火赶来通知我,让我“立即跑步”到设计处报到,厂长找你”。我手都没洗干净,甩了一下手上的水,随便在衣服上擦了两下,急忙赶到工程大楼设计处,走进车身科。一进门看见一屋子人在开会,郭力厂长正在讲话。郭厂长见我进来,示意让我坐在他身旁的椅子上,只低声对我说了句“有紧急任务”,转过身便又继续他的讲话。

“……我们这次组织全厂性的会战,是要试制我国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造出我们自己的高级轿车给毛主席、给国家的高级领导同志乘坐……”

听到这里,随着厂长那有力的声调,我浑身的血液循环加快,忘掉了一天干活的疲劳,身上就象有一股永远也使不完的劲一样。当时我意识到,这次任务决不单纯是试制一辆轿车的问题,而是要我们去突破一个历史性的记录,突破中国不能生产高级轿车的历史,是要我们为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再争一口气啊!

那么,搞这次会战,郭力厂长为什么会点到正在车间大压床上干活的我呢?这里面有一段小插曲要交待一下,我本来家住北京,工作在北京汽车局。1956年秋天,一汽的同志带去若干份解放牌汽车改型换代新产品的设想方案在我们汽车局公开展出。当时,我以一千业余爱好者的身分参展了两幅自己画的解放牌汽车造型的效果图。但怎么也没想到这两张图竟引起当时一汽苏联专家费斯塔和卡切特可夫两人的注意,他们看到我画的图以后,请张逢时局长把一汽的郭力厂长和我本人找到一起,两位专家指着我对郭厂长说:“这样的人才你们为什么不把他调到一汽工作?”可能就这一句话,郭力厂长就把我记忆在他的“数据库”里了。也真是“无巧不成书”,1958年2月,在汽车局工作的所谓“三门干部”(家门?)学校门斗机关门,即未经历生产与革命斗争实践考验和锻炼的年轻人)全部下放到汽车局所属工厂进行劳动锻炼。我呢,恰巧被分配到??一汽冲压车间大冲工部,干1250吨大压床,生产底盘大梁大型冲压件。所以,这次要搞高级轿车的试制,从车身造型设计的需要考虑,郭厂长自然就把我从他的“数据库”中“提”了出来,派上了用场。

会议要结束了,各自的任务都明确了,郭厂长最后说了一句:“同志们,时间只有一个月,一切工作从现在就开始!”确切时间是1958年6月30日下午6时30分。

当晚,我思绪万千,一直构思和想象着我们自己高级轿车应当是什么样的呢?并立即动笔草草勾画了草稿。当时能做设计参考用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蓝本”,是一辆美国1955年型的克莱斯勒“帝国”牌轿车。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封锁和禁运,我们不可能买到更先进的车型做参考样车。这车本是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车,后来他们卖给中国,由北京人民日报社购置,因为这辆车功率近300马力,车速快,性能先进,而人民日报社每天凌晨要抢时间把当天报纸的纸型及时送往机场,发往各大区印报,需要这样一辆高速的大型轿车。

7月1日早晨一上班,我就进入角色,开始在车身科设计组(即造型组)画红旗轿车外型设计方案效果图。虽然当时世界上最驰名的美国轿车大多数人也很欣赏,但我的设计主导思想却是一定要避开美国轿车的造型风格??重装饰,华而不实。我们要走自己的路,要体现出自己的民族风格。否则不论多么“漂亮”,多么“吸引人”,也是跟着人家走的不光彩形象。

整整画了两天时间,我们全组共拿出六、七种不同造型的方案。经过公开展示,由各级领导及工人群众多次评议讨论,最后我的设计方案幸运地中选通过。

造型方案选定后立即动手做1:1油泥模型。由于这次试制根本来不及画图纸,从油泥模型上取样板,加上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就是工人生产制造零件的全部依据了。

人们可能还记得纪录片“乘东风展红旗”中工人师傅敲油泥模型时“人海战术”的镜头,当时我们几个造型设计人员也在里面配合一起做。在国外一比一的油泥模型制做周期一般需用一两个月才能完成。有的甚至需要三个月,而我们这个油泥模型的期限则不允许超过一星期。

我们边敲边修改,每天从早8点上班开始干,晚上没有固定下班时间,几次干到半夜12点多。累是真累呀!但是有饱满的精神力量,这种身体的累是可以被补充的。有一次已过凌晨3点了。我们还在埋头工作,厂党政几位领导??赵明新、方劫、吏坚三位书记,郭力、孟少农两位厂长和检查处王少林处长等,他们开完会来到我们现场,看见大家还在干活,命令我们“收摊”,回去休息,大家才算罢手,可是早8点仍然照样干起来了。

一周的限期快到了,油泥模还没有最后完成,工人师傅等不得了,有的就提前来到模型上取样板,我们只好配合说明,甚至在样板上做些修改和补充,车身的基本结构就以那辆样车为准了。

油泥模工作完成后,我立即着手设计全部外装饰件。原来效果图上车前部进风口本不是扇面形状,一次郭厂长问我:“进风口能不能再想想,有什么更好的方案”?我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常用花瓶、如意、寿桃、蝙蝠及扇面的轮廓做开口的样式,所以,我选择了扇面,画了张草图,郭厂长、方书记、还有王少林处长看了后立即同意了这个设计。这也就是红旗轿车进风口“扇面”形状的原始来历。当然,后来从第一辆试制样车上看出,简单照搬建筑上的形式,用在轿车上很不协调,感觉生硬死板,所以,从第一轮试制开始,经5次改进试验,直到1959年5月,才最后形成后来一直延用的红旗轿车车头的风格样式。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程正 编辑: quanm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