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的成长神话 见证中国智慧
2010年10月22日 18:38汽车观察 】 【打印共有评论0

文=本刊记者 岳琳

近日,工信部就《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修订稿征求意见时提出的“到2015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要占国内市场的50%,其中自主品牌轿车要占到40%的目标”,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此前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十一个月自主品牌共销售409.2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35%。如果单看十一月份的数据,占有率将上升到44.99%。距离目标只有5%的差距,而在爱我中国车评选创立之初,这个数字仅仅不到30%。这意味着目标或许将提前完成。从不起眼的小字辈成长到任何人不能小觑的中系车,中国车企仅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以惊人的爆发力搅乱了市场格局。

这是中国车的炫耀时刻。但与四年前的高调不同,比起当初的喧嚣,如今的中国车企似乎在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较量。当人们试图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图谋新的发展时,等待他们的倒未必一定是令人满意的结果,不过,在这一可喜的变化中,过程或许远比结果更重要。

实践者之一是一汽集团,三大中惟一背负着自主重任前行多年的特大型国有企业。2002年,时任一汽集团总经理的竺延风一句“耐得住寂寞20年”,曾经在浮躁的中国汽车界掀起巨大波澜。如今,在奔腾B50[综述 图片 论坛]、B70的胜利之后,人们再次想起竺延风当年的诠释:“目前国内企业搞自主开发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边干边搞,这种模式适合机制灵活、负担不大的小企业;第二种模式是局部关键技术比如在发动机上搞突破,最终带动整车,这种模式适合中等规模企业;第三种模式是进行全面体系设计,统一设计,全面投资。这种模式适合规模大的企业。一汽作为特大型企业,只能走第三条道路。”并且,“自主开发不是封闭的开发,自主指的是自主利用资源的能力、自主开发知识和知识产权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可能能做成一件事,实现一次进步,但很难连续成功,实现持续进步。”这种智慧,不仅带来了奔腾的成功,并为同是大型车企的东风、上汽提供了有益的范本。

另一个实践的主角,是吉利汽车。这支当初以不按常理出牌为特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野战部队”,如今打响了一场又一场的海外并购战役。不仅为吉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牢固的技术与品牌支撑,同时使得吉利在国际资本的运作日渐成熟,更为重要的是“吉利汽车的成功更多地折射出海外对于中国车企未来的认可”。现在,面对人们对于收购沃尔沃的褒贬不一,吉利的反应比四年前显然成熟很多。或许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原本争议就远远多于褒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吉利已经不再是四年前的吉利。

长城汽车的转身同样成功。它既能完美地将其在皮卡、经济型SUV领域的领先战术运用在轿车身上,又能凭借充满风险的“精品小车”造车理念强行实现市场突破,迅速拉升品牌形象。而此前几乎所有的预测都悲观地认为,曾让跨国巨头走了麦城的“精品小车”,也将断送中国车企的未来。但现在由长城汽车领头,打破了这个预言。

很多人将中国车超越的原因归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如果您能够与我们一起走过四年的车评并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中国车企的智慧并非表现在简单地获得市场份额,而是在于逐渐形成着眼于未来的商业模式,并由此获益。中国车企的未来,不再只有梦想。

欢迎访问凤凰网科技2010通信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iujm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