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辉:汽车的底牌--复杂的北汽控股(3)
2009年05月25日 13:58凤凰网汽车 】 【打印已有评论0

【附:安庆衡应反思北汽集团的利益】

北京奔驰项目最终成立,这可以让北汽集团董事长安庆衡暂缓一口气,减轻自己在到退休年龄前重新与北汽集团续约而给职业生涯带来的压力。而对北汽集团而言,这仅完成了与戴克集团合作的第一步,随后这次投资的风险会骤然增大。

在与奔驰谈判成立合资公司的过程中,德方在整车车型、零部件供应、销售网络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程度的控制,而且德方将股权从42%提高到50%,再次达到了一种协议上的平等,借助于这些优势,北汽集团在这个高档乘用车中的地位是可以预见的——这将是一个戴-克式的生产工厂,而非北汽集团定义的豪华轿车生产公司。由此集聚的责任将再次落到安庆衡身上,北汽集团整体的利益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按照合资汽车公司运作的一般规律,北汽集团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将越来越感受到,成立奔驰合资工厂,是北汽集团命运的一个分水岭。

以北汽集团现在的合作框架,乘用车方面以北京现代和戴-克系的合资为主;商用车方面以北汽福田及其与戴-克接下来的合资为支柱。而北汽集团自身具有的资产大多投放在乘用车工厂,其风险也就多来自于与现代和戴-克系的合作。

凭借低价策略,北京现代以索纳塔、伊兰特、途胜的销售量,跻身国内乘用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这为北京现代和北汽集团换来应有的社会效应,认为北京现代的运作方式是成功的:与老北汽集团的状况相比,北汽集团重新焕发了青春,这是北京现代成立带来的社会效应。但从北京现代的企业效应看,它的营利方式却并非有合资公司或者说北汽集团可以控制的,现代摩比斯是最大的受用者。

紧随这样操作而来的是,北京现代工厂的后续发展。北京现代第二工厂的投资,以及新工厂后续车型的引进,都是一笔巨大的投资。根据现代汽车具备的韩国的特性,它在北京现代后续车型上开出的全套散件价格会越来越高,就像伊兰特的全套散件价格会比索纳塔高一样,而本身就不是正常赢利的北京现代从何种渠道融资将会是一个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除非中方退让在合资公司中的权利。这正中现代集团的下怀,韩国现代希望北京现代能变成像印度HMI一样的工厂。

现代汽车通过整车和摩比斯已经掌控了北京现代的收入渠道,所以北汽集团与现代汽车的第二工厂将是这种情况得以延续的基地。所谓的北京现代速度是与北汽集团以吃甘蔗的方式付出其汽车资产的速度成正比的。北京现代第一工厂的运营已经面临这样的窘境,第二工厂在投产之际,将会迅速给安庆衡列出第一道难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汽集团再次投入资产成立北京奔驰生产工厂,完全是一种风险投资,尤其是对中方股东驾驭合资公司的能力是一种挑战。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戴-克新任CEO迪特尔•齐泽是一个完全务实的汽车人,他通过数中手段降低了克莱斯勒的成本,使克莱斯勒的单车利润成为底特律三大汽车集团中最高的公司。在他掌管戴-克集团后,他希望首先能改变奔驰的亏损状况,并扩大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中国市场自然是其中的重点对象。在与齐泽打交道的过程中,安庆衡应该详细的了解他在克莱斯勒的经历,一个成本杀手的故事。

我认为,戴克集团在中国一种可能的操作方式是,在顺利运营奔驰轿车后,寻找第二家合作伙伴。为此,戴克必须对北京吉普进行更大的手术,将北京吉普与奔驰轿车两个合资工厂的营运彻底进行合并,这样以来可以祛除北京吉普长期以来的痼疾,尤其是公司内部中方股东习惯的人士、私人利益的争斗,以便能说服戴-克监事会肯对北京吉普进行再投资。

在进入中国20年的时间后,德国人不会不明白北汽集团分管北京吉普的中方股东能做对公司作出什么贡献。只要北京奔驰的运营能让戴-克监事会满意,戴-克在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必将寻找第二家合作伙伴,分散在中国的经营压力。而且克莱斯勒已经在中国寻找到了一家合作企业,双方将在中高档轿车上进行合作。

虽然重组北京吉普一事已经进行了些许时日,但事情不会简单的结束。这是现在中国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北京吉普作为中国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解决,否则北京吉普应该更早引领SUV细分市场。而对于北京而言,只有借助戴克系的帮助,这个企业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这一过程的重组就像中国汽车产业的大多数重组一样,是在外资方的需求下进行的,而非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主导。

如此以来,北汽集团就处于韩国现代和德国戴克集团的强势作用下,中方股东所能代表的利益值得深究。当然,这也是中国合资汽车企业的中方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对安庆衡尤为紧迫——北京现代已经越来越反常,北京奔驰是一个KD工厂,在选择这些合资伙伴以后,安庆衡必须能在更高的角度,为北汽集团的利益着想。

虽然安庆衡出任各公司的董事长,名义上最高管理者,但他能做的仅是在惯性的基础上滑行。在北汽控股,有关董事长易人的话题就像瘟疫一样在传播,有人充满期待,有人充满担忧。

2006年7月底,北汽控股再次迎来人事更替的风波,安庆衡将被取代的话题又一次被提起。由于北京现代的成功,徐和谊被认为是合适的人选。在各种说法流传的当头,安庆衡自己站出来说话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相信大家很关注北汽控股,关注北京汽车工业,但是有时候过多的关注,特别是流言,会让北汽开展工作的时候更加困难。” 安庆衡以自己仍在其位回答流言。北汽控股内部的信息显示,这次换帅并非空穴来风,其实徐和谊已经被确定为董事长,但考虑到北汽控股内部的问题,需要先通过媒体放风,以释放人事更替可能遭遇到的阻力。

2006年10月10日,北汽控股正式宣布人事交替,徐和谊接替安庆衡出任北汽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值得注意的是,徐并没有立刻成为北汽控股下属北京奔驰和福田汽车的董事长。对此,北汽控股的解释是,这种做法是综合考虑北京奔驰和北汽福田的股东利益以及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结果。等到相关的程序走完后,徐和谊才能彻底行使董事长的大权。其实,历史和现实问题是一样的,北汽控股复杂的人事问题。

经过艰难的挑战,2007年1月底,徐和谊出任北京奔驰董事长。3月中,徐和谊出任福田汽车董事长。至此,徐和谊才成为完整的董事长。

这时,徐和谊面临的难题是如何统一北汽控股。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相关专题:

广汽北汽上演“福汽争夺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付辉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