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远:我们不要把替代能源汽车边缘化
2009年05月22日 10:48中国汽车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 何光远

汽车节能减排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国策。要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生存发展的资源,汽车工业应下更大功夫,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如何承担这个责任?我们既要跟踪、学习、借鉴国外经验,更要结合本国资源条件,采取适合本国资源条件的技术路线。

必须面对 我国能源结构矛盾的现实

就矿业资源来说,我国是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国家;就可再生资源来说,中国有水能、风能、太阳能,还有大量的(但是分散的)生物能源,但这些非矿物能源开发利用,形成规模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前几年,国家提出了十六字能源战略:“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替代”。汽车作为耗能大户,更应贯彻这个战略。

内燃机用油约占全国石油消耗总量50%。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进口量逐年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亿吨,占国内消费量的47%;2008年原油产量18960万吨,进口1802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7%。

除原油总体供应缺口大以外,我国用于内燃机动力的燃料结构也不合理。近几年,汽车年增长率都超过两位数(2008年除外),但汽油消耗总量远比不上柴油,全国汽油消耗量仅为柴油的近一半。以2007年为例,当年汽油消耗5600万吨,柴油消耗1.24亿吨。国内屡屡出现的加油难问题,全都来自柴油。究其原因,我国除车用动力外,其它内燃动力装置,包括公路运输、农业、渔业、铁路、发电、工程机械以及国防装备,几乎都是柴油机。我国炼油工业的柴汽比,1998年为1.42∶1,2000年为1.91∶1,到2006年达到2.25∶1,超过了柴油轿车高度普及的欧洲。

综上所述,我国内燃动力燃料不仅短缺,而且结构不合理。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不仅要寻找汽油的替代品,更要寻找柴油的替代品。上世纪70年代末,在原国家科委及有关部门支持下,部分研究院所和企业与国际上同步开展了石油替代燃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在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甲醇等方面取得很大成果。

在一些地区和城市,天然气价格比柴油低50%,而且排放比柴油车优越得多。目前我国天然气公交车、出租车已达22万辆,19个地区和城市已建加气站712座。然而目前又出现了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上涨问题,连天然气产地重庆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液化石油气因供应困难,价格没有优势,除个别滨海城市还有少量车在使用外,其它地方车用液化石油气已退出市场。

上世纪末,为消化陈化粮生产燃料乙醇汽油,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出在若干省应强制推行(封闭运行)乙醇汽油的通知,并很快形成一定规模,达到年产乙醇约130万吨。陈化粮用完后,出现了乙醇与民争粮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明令禁止再上以粮为原料的乙醇项目。至于以甜高粱、木薯和其它生物纤维素为原料的乙醇生产,目前还未闻已形成产业化的项目投产。

生物柴油,从新闻媒体了解到有单位在研发,而且有了产品,但原料如何达到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恐怕近期难于解决。

最近几年,特别是迎奥运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推动下,一大批汽车企业开始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开发,并取得一定进展。今年,国家又启动了“十城千辆”(实为13个城市)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在资金上给予很大支持,企业积极性很高。这是非常可喜的局面。问题是,所有这些涉电动力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如高能电池、控制系统、制造燃料电池的一些关键材料等)如何加快跟进,使之在性能上、质量可靠性上、一致性上过关并形成规模,使产品成本做到用户可接受的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来不得半点浮燥。对于政府来说,如何加快为推广、普及这些涉电新能源汽车进行的配套设施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破局

相关报道:

新能源车爱做“表面文章”

新政新车 2009或将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元年

围绕新能源的零部件产业是新投资方向

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列入财政扶持重点

10款新能源车集体拿"准生证" 7款为自主品牌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何光远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