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构想新思路
2010年09月02日 10:25慧聪汽车配件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4年6月份,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鼓励和培育一批比较有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等重要政策,大集团、规模化越来越成为未来零部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

目前在国际上,年销售额100亿美元是衡量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基本规模标志,现已有25家全球性的零部件供应商销售额在70亿美元以上;销售额在7.5~20亿美元的零部件公司只能成为全球供应商的地区性战略协作伙伴,负责开发和生产子系统的零部件配套。预计到2010年,我国零部件企业经过联合与重组,其整体数量将减少70%,最终形成20~30家一级供应商、250~350家二级供应商和1250~1500家三级供应商。面对以上激烈的竞争态势,国内零部件企业要想做强做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成为全球供应商在中国区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并在未来的国际零部件采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发展战略。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对比分析

从总体上讲,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开发能力薄弱,系统化、模块化、电子化产品的供货能力刚刚起步。其出口产品主要面向国际汽配维修市场,且集中在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机械零部件上,出口产品质量差,不符合国际标准。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数量众多的零部件厂集中度低,一种产品往往有数家、甚至几十家企业在生产,造成汽车及零部件工业重复分散、规模小、质量差。同时,零部件企业自身结构不合理、规模不大,虽工艺门类齐全、但专业化水平低。许多小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散、乱、差”是对目前国内零部件企业现状的最好概括。

若分类进行比较,首先是销售收入的差距。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1998年销售收入(包括配套和售后市场)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5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销售总收入仅为34亿美元,与世界排名第100位的卓越公司的配套销售收入相比,也相差甚远。

第二是高科技含量。与电子控制产品的销售额进行比较,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与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间存在的差距更为触目惊心。在我国居销售额前5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其产品列于第一类的为轿车前悬架和后桥产品;其次为汽车万向节、传动轴和轴承;第三为轿车手动变速器;第四为微型汽车发动机;第五为轿车仪表板和转向盘。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均为国际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且根本不含电子控制技术。

而全球百家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都已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新产品,其中包括发动机管理系统、热系统、安全系统、电控悬架、电子线束、电子元件,如传感器、ECU、ABS、TCS等。同时,这些公司生产的大量的常规产品,如内饰、座椅、轮胎以及灯具等,其技术含量也代表了20世纪末的先进水平。

第三是研发能力。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与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的差距巨大,并且距离还在进一步拉大。以美国组织的“PNGV计划”的实施情况为例:美国已经步欧、日之后成功研制出百公里油耗3L的汽车,并在乘坐空间和安全性能等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燃料电池的研制上也取得了巨大成果,目前已处于使用的临界状态。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