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兼并重组的话题很热。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细则,要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大型汽车集团,培育4至5家产销超过100万辆汽车集团的消息,格外引人注目。有关部门似乎更中意用做加法的思路来引导汽车产业发展的迹象,这让我不得不说几句提醒的话。
一、当今世界,国际汽车业正在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各个跨国公司都纷纷在“瘦身”,卖品牌、减产量、裁员、关厂……这说明“大”不一定就是好。退一步讲,就算中国最终出现了2至3家200万辆产销规模的企业,又能说明什么呢?美国“三大”产销曾经达到过千万辆,但照样濒临破产。
二、兼并重组应该是个方程式,它要求在求解的过程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多个问题之后才能得出结果。我觉得这次重组有个奇怪现象,那就是在兼并重组前少了“联合”两个字,在后面少了“优化产业结构”一句话。这肯定是不对的。重组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只用兼并一种方式更容易导致 “大吃小”、“强食弱”,其结果必然是大不能称其大、强不能称其强。重组变成了解决下岗就业、职工吃饭的问题,而达不到通过优化产品技术结构、优化市场结构、优化资源结构做强的目的。
三、简单的加法式重组会助长地方和企业的本位主义倾向。已经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企业为了实现所谓的产销目标,采取兼并收购的办法“并表”。表面上似乎达到了目标,实际上对企业发展没有起到任何帮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已经上市或者准备上市的汽车企业,他们可能更乐意用这种方式来造概念、炒题材。重本位轻大局、重数字轻业绩、重过程轻结果,已经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一大顽症了。如果我们的兼并重组不考虑根治这个毛病,其结果必然是“瞎折腾”。
其实,中国汽车的重组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改革开放后一直在提,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始终不成功。关键问题在于目的不清(不排除个别部门动机不纯)。今天再提重组,是因为世界汽车正经历着一场大洗牌。而这次洗牌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反思就是:做大绝不是趋势。更何况我们连何谓“大”都不甚晓得。记得当年我们引进合资造轿车时提出了 “大批量、专业化”的口号,有谁能说清“大批量”是多少辆?那时候,30万辆对许多人而言是天方夜谭。我们为此努力了半天,突然发现,通用的产量做到了千万辆却正面临着死亡。
我想起了日前流行的一则短信:过去我们吃粗粮时你们吃细粮,当有一天终于吃上细粮时你们又吃粗粮了;当我们住平房时你们住高楼,当有一天终于住进高楼时,你们却喜欢上平房了。这世界变得快,中国汽车重组的思路也得变啊!
至于所谓鼓励 “‘四大’(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四小’(广汽、奇瑞、重汽、)”,牵头重组的说法,更值得商榷了。不知道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这种界定的标准是什么。有一点却是肯定的,要让这“四大四小”去重组别人。然而在我看来,现在“四大四小”中大部分企业先要在自己集团内搞一次重组。换句话说,自身都重组不好,或者根本还不懂得怎么重组、为什么重组,怎么能重组别人呢?
吴迎秋,中国汽车行业资深评论家、易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媒体委员会主席、汽车产经报道执行出版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曾任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从事汽车新闻工作20余年,至今累计发表文章百万余字,创作和策划了许多在行业内、社会上引起轰动的报道。他与国内汽车企业高层和众多跨国公司高层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吴迎秋
编辑:
lisj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