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奥集团隆重举行萧山基地启动及微车下线仪式,让许多人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不仅浙江省省政府各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就连汽车行业权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也表扬了吉奥这几年来的发展。
一个成立仅5年的企业,如今已进入了国内经济型SUV三甲,产品远销海外的70多个国家地区,成为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吉奥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名牌。其发展速度之快,不能不引发思考:一个仅5年的"小"企业成长那么快说明了什么?
将它放在当前自主品牌企业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现象的背景下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更有思考价值。
要看到当前自主品牌企业普遍出现了定位模糊的现象。上海车展上有人问我,自主品牌的路以后该朝哪个方向走?是全线出击,还是重点突破;是坚持成本优势,还是要在技术上加大投入?最近,跨越式发展的讨论又成了热点。自主品牌下一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有的企业有点把持不住了。
吉奥的发展应该可以给我们启发。我与该集团董事长缪雪中交流他对5年来发展的体会。他表示了企业有个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他说,吉奥就是抓住了皮卡、SUV、微车三个市场细分产品,将之做精做细。他表示,未来第二个五年仍将专注于这三个产品,将企业做成国内市场皮卡的领军者、微面的挑战者、SUV的创新者。
求大与做专已经是当前企业定位的分水岭了。吉奥用它做"专"的定位说明了快速成长的原因。但在不少企业那里确是另一种认识。他们认为当前就应该抓住国际汽车业大动荡、中国汽车市场一枝独秀的机遇,全线出击,快速提升,跨越发展。
我试图想找到与吉奥相同的例子,却发现国际汽车业好像除了保时捷之外,鲜有做专而成功的例子。但我真的不同意中国汽车企业特别是后进入的自主品牌现在就求大的想法。
首先,中国汽车还没到这个时候。"大"是需要前提的,实力是根本。资金、技术、人才、网络等等是影响做大的重要因素,而这些东西是需要积累的。我们的积累还不够。更何况"大"不是在自己家门口的"大",而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大"。前不久,我去韩国,与起亚汽车公司的社长郑义宣交流,他就说,现代起亚集团在当前美国汽车动荡之时不会盲目扩张。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这几年发展的确很快,但也仅限于中、低端汽车领域,如果刻意地向上扩张求大,市场压力很大,没有足够的实力很难撑得住。记得奇瑞推出瑞麟G6时我就说过,不能对之寄希望有大的销量,如果能对提升奇瑞品牌有利,就可理解为成功。可有谁有奇瑞目前的资金实力?
其次,现在是反思做"大"的时候。通用够大,当年世界第一大,今天活不下去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做"小"、关厂子、卖品牌。全线出去意味着全线拖累,当市场不好,企业很快会垮下去。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我们一些企业的眼中,所谓的"大"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如何更好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是将企业做"大",这往往意味着铺摊子、大投入。这肯定是有大困难的。
缪雪中也不赞成求"大"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他认为得到消费者的最大认可就是"大"。中国的汽车企业在这个方面发展的空间还很大。一定要以扎扎实实、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态度善待每一个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得大,跑得快。
缪雪中认为与"大"相比,"快"更重要。相对于今天国际跨国汽车集团,中国汽车企业还是很小,但是要努力让自己跑得快,最终一定能做大。为此,他提出了"快、近、勤、诚"的企业口号。要想让自己比刘翔跑得快,就要让自己离终点线近些再近些。要想让企业快速发展就得让自己离市场、消费者近些再近些,加上勤奋、真诚,小企业一定会有大机会,后来者一定有居上的可能。
吉奥的5年也许说明不了什么。因为时间太短,因为它太小。求大与做专也不是一个轻易能说明白的话题。但我认为,当前中国汽车行业的诱惑太多,美国不行了,中国车市却火爆,特别是上海车展给我们展示了眼花缭乱的自主品牌"大发展新气象",让太多人跃跃欲试。而吉奥是少数几个没有被诱惑的企业之一,相信这中间一定有可喜的东西给我们,小企业不一定没有大启发。
来源:汽车产经报道
作者:
吴迎秋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