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汽车业重组若只谈规模 让外资主导最靠谱
2009年07月07日 14:33凤凰网汽车 】 【打印已有评论0

进入程远专栏主页>>

近些日子以来,有关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抄底”和国内重组的传闻,真真假假,层出不穷,公众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说明并购重组的确是汽车业的一件大事情。

其实,“兼并重组”,或者叫“联合重组”,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如影随形,算不上新鲜话题。多年来,我们汽车管理工作的“主业”就是两件:项目审批与整治“散乱差”,整治的手段就是“联合重组”,一个在事前,一个在事后,目的相同,都是控制企业数量,避免竞争。最新提出的“支持四大四小重组”,不过是原来“三大三小”、“扶持三大”等口号的换一种说法。

30年来,尽管严格准入,但汽车企业数量不见减少,市场集中度也在下降。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汽车市场不仅巨大,而且是高速增长,需求非常多样化,市场机会很多。在这种市场上,想控制只让少数人干,不许其他人干,只能是为寻租开方便之门。所谓“推动”联合重组,就是按照官员主观意志划定市场格局。不经市场竞争确定的市场格局,如同赛前就颁发了金银铜牌,企业没有市场压力,也就没有联合重组的内在需求。

无论“扶持三大”也好,“支持四大四小重组”也罢,理论依据都是“大者恒大,弱者恒弱”,把大与小,强与弱,看做是恒久不变的常态。

回想十多年前,全中国一年汽车产销量也不敌通用汽车一个月,和它相比,它是高山,我们是小土堆。而今通用宣告破产保护,中国却连续5个月产销量世界第一。你说,谁大谁小?

我们还记得,1997年两会上,广东省长卢瑞华一语惊人:“广东省不再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赢得满堂喝彩,被赞誉为“最理性的决定”。如果卢瑞华能料到今天广汽的样子,还会发出这“惊人之语”吗?今天谁又能保证这“四大四小”都能做成百年老店?而“四大四小”之外都将吹灯拔蜡,关门走人,等着被别人“重组”?谁敢打赌说“吉利将是中国的丰田”一定是李书福在吹牛?

十年前,大家曾千方百计阻止吉利、奇瑞进入汽车行业,如果那时的目的得逞,今天自主品牌的队列里恐怕就不仅仅是没有了吉利与奇瑞,也许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真的等20年以后,有了400万辆、600万辆规模企业再说了!

由于汽车工业起步就要“高起点、大批量”,只有跨国公司能够达到标准,国内企业一概被拒之“车门之外”,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合资,合资,再合资。如今中国的汽车集团,其实已经不具有完整的企业形态,那些由不同跨国公司主导的合资公司,在集团统一的旗帜下各怀心思,各自有各自的市场目标,各家有各家的战略,虽然在同一个集团内,既不可能统一制定规划,更不可能统一研发,想让它们彼此把最新技术、车型平台、营销网络拿出来共享,恐怕是痴人说梦。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聚在一个屋檐下,共谋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就是鲁迅描绘的图景:“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在这样的企业集团里,属下的合资企业都在各行其是,又如何去整合别人?长安汽车无力重组长安福特与长安铃木,一汽不能重组一汽丰田与一汽大众,同样上汽也整合不了上海大众与上海通用,东风的四家合资企业老死不相往来,谁又能重组长安马自达与一汽马自达、广州本田东风本田?如果合资企业全都不能整合,所能“整合”的就只有独立的自主品牌企业。待把独立的自主品牌企业收拾光了,中国汽车业“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彻底成了合资企业的一统天下!所有合资企业都在集团的旗帜下各行其是,这种整合结局算不算自欺欺人?

按照这种思路“重组”,最可行的途径是由跨国公司主导,将一汽、上汽拆分,东风、长安打散,分别交由大众、丰田、本田、现代等跨国公司,按照它们各自的品牌“重组”:上海大众与一汽大众合一,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合并,东风本田进入广本,长安马自达与一汽马自达变成一个,如此类推。这样以来,合资企业全都分别纳入各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中,中国汽车格局就与世界汽车格局完全“接轨”了,中国汽车业的“散乱”算是从根上治好了。这正是跨国公司梦寐以求的前景,而且大众早已先行了一步,3年前就把发动机和变速箱由两家合资公司中拿出来,另建由它控股的专业配套厂,让合资企业没有了“心脏”。接着是“上收”合资公司的采购权和销售权,让合资公司成为它名副其实的海外组装厂。只是这一计划受到合资中方的坚决抵制,暂时受挫,新的计划还在策划中。(牟修锐 整理)

来源:中国经济网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程远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