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最需要政策支持”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一席谈
进入7月,车坛热度随天气升温。随着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上海投资120亿元人民币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深圳力争2015年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保有量10%……有关新能源汽车的话题成了盛夏时节车市的焦点。
新能源汽车给人无限遐想,不仅专家看好、车企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支持,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在热切期待。不过,只有热情显然不能成就大业。日前,在《2009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发布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用清晰、理性的声音说,新能源汽车当前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离开这条,恐怕“新能源汽车只能是一场闹剧”。
站位:从国家高度
这番谈话,从这位深谙汽车行业的专家口中讲出,显然有着深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陈清泰指出,我国在传统汽车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而在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上差距相对比较小,这给我们带来非常好的机会,这个机会如何把握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我非常希望各方能够从国家范围考虑这个问题,光靠企业自身,即便积极性非常高,仍然很难真正发展起来,因为以电动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特点是节能和环保,具有很强的外部关联性”。可以说,谁抢得先机,谁就能领先未来。如果中国车企不能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国际汽车巨头就会利用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再次将中国车企远远抛下。
我们已然看到,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大胆尝试,在技术上已有相当的突破,陈清泰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从国家范围来考虑,国家要从战略的角度制定政策,对整个产业加以引导”。
对于消费者来说,新能源汽车首先是价格贵。为什么要生产新能源汽车,为什么要买新能源汽车?这都是很大的问题。如果不是从国家长期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很可能轰轰烈烈之后自生自灭。国家要从战略的角度制定政策,对整个产业加以引导。
起步:用好经济杠杆
对于政府应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来扶植新能源汽车,陈清泰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政府出台的政策应是组合拳,是综合性的,要从战略上考虑。也就是说,要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比如,大幅度提高传统能源效率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转向购买混合动力汽车,不管是插电式或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政府应该帮助建立、生产用于插电式汽车的基础设施。
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初期,政府应提供对动力电池、重要的控制系统、电机等技术开发的资助。
此外,政府也应该对初期的示范性工程和购车者给予补贴。经济杠杆最容易发挥效力,因为购车者会算一个账———买新能源汽车跑多少公里后与传统动力汽车的购置及使用成本打平,打平以后如果还可以为购车者带来更多的好处,那就会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从而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
发展:考虑因地制宜
正如许多媒介报道过的,电动车发展在国外有许多推进方式,比如政府购买,给老百姓租用等,对于这个新生事物来说,都不失为好的发展模式。但是,国家与国家不同,即便国内各个城市,情况也千差万别。陈清泰认为,有些做法可以借鉴,但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切莫完全照搬。不同的城市要根据实际,拿出各自不同的促进办法。比如在深圳,目前同时具备电动车和电池的生产、研发资源,又要建创新型城市,有可能在这方面先行一步,在电动车的充电方式如何选择方面,是用停下来插电,还是换电池?供电系统如何参与?像这些东西都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探索。有了好经验,再从国家的角度总结,形成统一做法或者把不同的做法向各自适合的地方推广。
陈清泰强调,在一些基础性的方面,国外的做法更有意义。比如研发上的政府资助,基础设施的建设,燃油税等,这些共性对中国来说应该借鉴过来。
人物档案
陈清泰河北丰润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汽车专业,研究员,教授。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曾任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总经理及董事长,兼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报记者张晓健
作者:
张晓健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