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上汽出售汇众重卡业务实际上是“甩包袱”,而对在上汽集团越来越被边缘化的上海汇众来说,无论是“嫁给”潍柴还是被重汽“抢亲”,都将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文=本刊记者 李绍仪
就在业界纷纷谣传上海汇众的重型车业务已被潍柴动力收入囊中的一周后,谭旭光的老对手——中国重汽董事局主席马纯济于9月23日举行的德国汉诺威参加商用车车展上首次表态:“中国重汽确实收购了上海汇众的模具、技术等主要技术资产,已经签订了收购协议。”
这对原以为拿下上海汇众已是成竹在胸的“谭大胆”来说,真可谓是“有惊无喜”。
豪门“抢亲记”
9月16日,中国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国普在全球汽车论坛期间对媒体表示,正与潍柴动力和中国重汽的母公司洽谈出售其重卡资产业务事宜。
随后数天内,关于潍柴动力准备以6500万元收购上海汇众重卡的消息便在公司内部传了个遍。
其后,业界亦谣言四起,甚至有媒体报道:“潍柴控股集团有关人士证实,山东重工的确正在洽购上海汇众旗下的重型车制造业务,而且收购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只待资产评估结束后双方签收购协议。”如此煞有介事的“证实”,让人们都以为急于向整车领域扩张的潍柴动力可望借收购汇众之机与中国重汽扳回一场。重汽与潍柴的“豪门恩怨”亦将再添精彩新章。
事实上,潍柴动力对上海汇众重卡业务的垂涎,在业内也早已不是秘密。作为独立的发动机企业,潍柴动力一直在寻求进入整车制造业的机会,拓展产业链。
2005年,潍柴动力收购湘火炬后,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如果将上海汇众重卡业务收归旗下,潍柴动力将拥有一家真正为自己掌控的重卡企业,此外,此前设立的研发中心将与产能达万辆的汇众制造基地起到协同作用,一举改变潍柴系重卡“北强南弱”的局面。这对谭旭光近年来苦心谋划的“黄金产业链”拓展之路来说,或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让谭旭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上海汇众这只几乎到手的“鸭子”竟临门一脚,飞到了马纯济手里。就在谭旭光憋足了劲头要出手之际,马纯济抢先一步,拿下了上海汇众。
据透露,潍柴动力此次“老猫烧须”主要是双方就上海汇众重卡资产评估出的收购价格没有达成共识,最终中国重汽以高于山东重工五百万的价格将上海汇众收购到手。
一位重卡行业的资深人士分析称,上海汇众重卡对于以发动机为主业、近来努力向下游拓展产业链的潍柴动力来说的确很有吸引力,但对于已经在重卡领域取得强势地位的中国重汽来说,年销量数百辆的上海汇众实际上意义不大。
“重卡不像微车、轿车那样量很大,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建生产基地,中国重汽在重卡方面已经做得很大了,汇众的技术和销量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即便参与竞购,也是为了搅局,打乱潍柴动力发展的节奏。”
对此,中国重汽董事局主席马纯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之所以购买上海汇众的重卡技术,是因为上海汇众的重卡技术来源于韩国双龙,而韩国双龙的重卡技术源自于德国奔驰的重卡技术平台,有些技术很不错。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将上海汇众重卡的核心技术资产卖给中国重汽之后,剩下能卖给潍柴动力的就只有厂房、生产线、生产资质等外围资产。这会儿,谭旭光恐怕已顿首捶胸,饮恨不已。“鸡肋”之痛在这一出热闹的“抢亲记”背后,更为让人关注是,这让谭旭光“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上海汇众到底是个怎样的“千金闺秀”?
有人说,上汽出售汇众重卡业务实际上是“甩包袱”。对此,上汽集团公关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出售上海汇众重卡主要是由于业绩不理想。“重型车业务出售后,有利于汇众集中精力提升主营业务,即零部件配套方面的核心能力。”
上海汇众是上汽集团旗下子公司之一,主业是重卡与零配件业务。近年来上汽集团旗下微车、自主品牌轿车、合资品牌轿车业务均蓬勃发展,但重卡、客车等商用车业务一直是短板。2009年,在重卡行业一片红火的情况下,上海汇众仅出售了600多辆重卡。而行业龙头中国重汽、一汽解放与东风均迈过10万辆大关,即便是进入较晚的重卡,其销量也达1万多辆。对上汽而言,上海汇众在重卡领域发挥的作用实在有限。
而对上海汇众来说,无论是“嫁给”潍柴还是被重汽“抢亲”,这都将是一次重生的机会。因为汇众的重卡之路一直坎坎坷坷。
1969年,上海重型汽车厂推出交通牌4吨卡车,当时该车型在上海市场的占有率据说达到70%。1987年,上海市政府要求上汽所属企业以为桑塔纳[综述 图片 论坛]配套为目标,进行重组和技术改造,上海重型汽车厂、上海汽车底盘厂和上海第二汽车底盘厂合并为上海汇众。后来,上海汇众的优势逐渐转向零部件领域。
2001年,韩国双龙汽车因业务调整,将重点放到乘用车上,拟出让重卡生产线。此事成为上海汇众重整旗鼓的机遇。经多方接洽,汇众成为接盘者,以320万美元购入了韩国双龙重卡生产线,由此开始了上海汇众100系列重型卡车的生产。2005年初,几乎一夜之间,巨大的“上海汇众”广告牌出现在上海浦东和浦西的主干道旁。由于种种原因,汇众重卡恢复活力依然困难重重,销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随着上汽依维柯红岩的成立,上海汇众重卡板块越来越边缘化。
据悉,汇众重卡基本停产,去年只有600辆的销量,大部分技术人员分流到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或其他岗位。目前,留给收购方的只有技术资料和一些生产设备。
然而,上海汇众内部人士表示,这些资产可不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正如马纯济所说,汇众重卡技术源自于德国奔驰的重卡技术平台,可不是“鸡骨头”。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汇众重卡市场表现不好,不是产品不行,而是价格过高。汇众的鲸鲨系列重卡驾驶室,即使现在看也不落后。
“韩国双龙曾与德国奔驰合作生产重卡。汇众重卡有德国基因、韩国血脉,技术水平与国内市场上的产品相比,虽然没什么明显优势,但差距不太大。”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
有数据显示,华东地区一直是中国重汽的优势市场区域。收编汇众重卡业务之后,其生产基地很有可能继续生产重卡,中国重汽在这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被潍柴看好的生产设备也将为中国重汽提供不少助力。
同时,上海的地理位置也将为重汽节省一些物流成本,比如杭发发动机的就近配套等。另外,鉴于华东地区对高端产品的接受程度和需求量,以及沿海城市港口运输需求的增长,都能为中国重汽的高端产品提供市场切入点。
此外,自从曼入股中国重汽以来,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新产品推出方面的动作并不明显。也许在收购汇众重卡业务之后,高端产品需求以及出口便利等天时、地利因素,将推动这两方面工作的进展。
或许,汇众将在重汽的“怀抱”中得到大展拳脚的机会。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jiazhe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