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自主品牌升级不是件简单的事
2010年11月30日 11:13中国汽车市场 】 【打印共有评论0

进入吴迎秋专栏主页>>

最近,跟一位自主品牌车企操盘手聊起品牌升级的话题。“如登高山”是谈话间他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这显然来自于他的切身感受。他对我说,自主品牌升级势在必行,但绝不是一项简单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当局者清”。以吉利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升级运动始于2008年,3年来这些企业凭借可贵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与此同时,舆论圈子里也渐渐开始流行一种盲目乐观的看法:只要敢想敢干,自主品牌升级并不难。我想,这反倒显得有点“旁观者迷”了。

仔细观察运作品牌升级的几个企业,我们不难发现,“升级”的路径无外乎三种:第一,升级产品档次。这些自主品牌车企在初创期大多从A级甚至A0级起步,为实现品牌升级不约而同选择了进军B级乃至C级市场。同时,为了使升级后的产品立得住,它们纷纷创立了全新的高端品牌;第二,研发铺摊子、技术摊大饼。为了在技术上实现“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各家企业均加大投入,把堆砌最高精尖的技术作为目标;第三,直接从海外购买品牌、技术。

从这些努力我们看得出,中国自主品牌企业不惜一切代价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民族汽车产业水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当然是值得赞许的。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三种路径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必须看到,自主品牌在中低端市场赢得的宝贵市场份额,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跨国公司市场误判给出的机遇。前大众亚太区董事长比希霍夫曾对我说,“大众不造10万元以下的车”。在相当长的时期,包括大众在内的跨国公司在华产品线长期集中在中高端市场。如今,自主品牌产品向上走、迈向中高级,蚕食的是跨国公司的核心利益,也是对方最擅长的领域,取得突破的困难不言而喻。谁也不能否认,在中高级轿车领域,美国三大车企即使是在被金融危机击倒的艰难时刻,其研发能力、技术积累都不是我们的企业所能企及的。所以,产品升级并不简单。

其次,研发摊子铺得过大、简单地做技术叠加也面临风险。众所周知,安全、节能、环保是当今世界汽车工业的三大主题,我们在这三个方面自然要追求技术领先。但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现实环境,经济性同样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又好又便宜才是更理性的追求目标。如果忽略了客观消费环境、形而上地追求“好”难免陷入和金融危机前的美国车企一样陷入“成本泥潭”。所以,追求技术赶超并不简单。

最后,“拿来主义”固然可取,但加快吸收、以我为主才是关键。“拿来”的东西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也并非易事。

事实上,仔细审视以上三种路径,它们存在一种共同的缺陷:方向选的和别人一样、走的是别人的老路、用的是别人的老方法。谁都知道,穿新鞋走老路是很难超越前人的。我想,最近一段时间,“弯道超车”的提法之所以被不少人质疑,也是看到了我们并没有找到差异化的“打法”、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溯本清源,我们发现,自主品牌升级之所以不简单,其根本问题似乎变成了我们如何定义“升级”、如何用差异化的方式实现这种升级。

差异化的源泉在于创新。自主品牌汽车要实现的“升级”也应该和以往的升级在概念上有所不同,其内涵应该是通过创新的路径来打造更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而不是把“升级”按照思维惯性简单地定义为产品档次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堆砌。

两月前,在东风裕隆“纳智捷[综述 图片]”品牌发布仪式上,双方提出要通过不同于传统跨国公司的研发模式、供应链组织和“超越期待的创新”来打造适合华人的汽车产品。我觉得,这种思路值得褒扬。(吴迎秋:《中国汽车市场》特邀总策划首席评论员)

相关专题:

自主品牌高端车型如何突出重围?

相关报道:

2010经销商满意度 自主品牌首次超过合资品牌

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车质量差距降至历年最小

自主品牌的变速器危机 产业化难关难突破

2011年汽车增速或降至10% 自主品牌受考验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吴迎秋 编辑: liujm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