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良:汽车大国就是让老百姓享受更多附加值
2010年04月22日 13:59凤凰网汽车 】 【打印共有评论0

4月22日上午,北京昆仑饭店,由凤凰网汽车、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国情国力》杂志社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大国道路——2010中国汽车峰会暨汽车景气指数发布”活动举行。

论坛(一) 大国道路 中华情怀

主持人:杨总,吉利去年的收购使吉利名扬全球,相信集团所走的方向也是希望推动中国汽车成为世界汽车大国。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杨学良:从绝对的销量上来讲,中国可以说是汽车大国,从市场潜力来看,未来的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中国必定保持绝对数量第一的位置。

但在大国的发展过程当中,也要看到一些问题,我们的“大”就像练功夫一样,还没有练好扎马步,就开始练轻功了。

这里有政府的支持,比如去年对小排量车消费税的减免。另外消费者是比较宽容的,从技术、质量上,尤其是服务层面上,跟国际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消费者接受了自主品牌,有一些幸运因素在里面,但这种幸运因素会慢慢的减少,因为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的需求也在提高,这就迫使所有的汽车厂商,无论是合资的,还是自主品牌,都要去打基础、练内功。

既要着重当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还要从长远的竞争力来看。比如刚才几位提到的自主研发、品牌建设,我还要加上汽车服务和金融,都能使消费者享受到一流的汽车大国应该具有的水准。日本1000人平均500辆,美国人1000人平均800辆,不要追求别人有多少车,而是要看汽车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如果老百姓没有享受到汽车行业的附加值,我觉得这个“大”是虚的。

主持人:吉利正在做一些品牌的工作,吉利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解决用户体验、品牌体验方面的情况?

杨学良: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数量很大,消费需求很强,基本生产出来的车就能卖出去,甚至还会出现排队加量的情况,这时用户的信任度更大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盲目的乐观和自信。我们应该正视服务和营销领域里自主品牌跟一些成功的跨国企业和国际大品牌的差距,有差距才有进步的空间,我们要做的是认识到差距在哪里,找到最好的目标去先进。

大家认为以前吉利的定位是做老百姓能买得起的车,相对的定位是价格比较高低。2009年5月份吉利进行了战略转型,现在取得的一些进步和成绩都可以说是战略转型的结果。整体思路是从价格的优势向整体的技术、质量、营销、服务,包括企业道德、企业价值中进行全方位的竞争,中间有几块成绩是值得提的。一是建立了一套有造血能力的研发体系。过去在自主车型方面取得了突破和进步,创新体系去年获得了国家的技术进步大奖,专门讲吉利战略转型过程中的自主研发体系。是几百家企业里只有十几家获奖,吉利是汽车企业中唯一的一家。是我们启动了多品牌的策略,今年在北京车展上30多款车型分布在这些品牌里。这些品牌很新,要成为在老百姓心中很深入的品牌还有一段路要走。在售后服务上我们有一些举措。可以说我们正在朝着国际最先进的水平去努力、去跑,但差距还是在那的,这也是鞭策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因。我仍然觉得汽车产业是一个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不能跑得太快,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看的并不是某一个时间段谁跑在最前面,而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而且跑在最前面。我们仍然觉得制约企业发展的是人才,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人才,各个领域都有,营销的人才、售后服务的人才,包括技工的水平。

主持人:杨总,吉利拿下了沃尔沃,应该说增加了新的资源,但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压力。对吉利来讲最大的挑战和风险是什么?

杨学良:有关吉利收购沃尔沃,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们有一个独立的运营团队在运作这件事。另外一点是:“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沃尔沃是独立运营的。

我们最大的挑战仍然是人才。各个领域,制造、营销、服务等各个领域中国都缺人才,缺真正的有国际化视野,本土化应用经验,贴近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人,这些人才是非常短缺的,各个领域都是这样。没有人才很难谈创新,很难谈营销跟服务的提升,包括汽车金融、二手车都需要专业的人才。

我们一直在坚持着教书育人的理念,创新和人才是企业发展最根本的两股力量,但创新说到底也是来自于人才。

相关专题:

打造业内影响力 凤凰网汽车2010给力对话Top10

相关报道:

王建钧:中国车企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尊严的存活

潘建成:经销商信心虽回落 汽车经济景气仍上升

王殿明:自主品牌主导市市场才是真正汽车大国

滕伯乐:中国汽车1000万辆背后关键是核心技术

图文直播:2010年北京车展中国汽车峰会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quanm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