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球汽车论坛于2010年9月16-17日在成都召开,以下为圆桌会议:跨出中国的国门观众提问。
提问:谢谢,早上好。我来自美国,我们在东南亚提供一些品牌打造的工作。您如何看待中国汽车向南亚和东南亚出口问题呢?政府是否会参与进来,会干预?比如说长城、吉利,吉利进入了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适当的品牌很重要,如果这里的市场喜欢日本的品牌,中国想进入的话,他们必须要做一些品牌宣传活动,使人们来信任中国的汽车。中国的政府是否帮助中国的企业进入南亚市场和东南亚市场和其他市场?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 陈林
陈林:我想任何一个国家企业的发展,对于自主企业发展资助形式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但是作为企业,不管进入东南亚市场,还是进入其他市场,首先都是企业自主的决策和选择。当他知道,或者发现有市场机会的时候,我想企业不论政府支持与否,他都会全力做这个事情。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企业进入市场,我们要靠企业自身的品牌,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它的自主知识产权,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入到任何一个市场。
再有一点,刚才也提到了吉利,大家可能对中国自主品牌,也就是说我们大量民营企业的品牌信誉度,或者了解的程度在国际上并不是很高,虽然说这些年我们长城、吉利、奇瑞做了大量推销工作,在各个国家市场开展大量的工作,但实际上还是不够。
当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时候,很的国外客户了解到了吉利的实力,了解到吉利是什么样一个公司。原来吉利到各个国家推销他的产品,推荐他的品牌。现在我听吉利人,是各个国家经销商纷纷找上门来,希望代理吉利的品牌和产品。这里是我们汽车企业面向各种市场的时候,他在那里自主的推销,自主利用他自主核心技术推销,这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我们要有很好的法律环境,要避免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等等一系列双边法律环境,为我们企业在那里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搭建各种各样服务的平台,帮助我们企业去了解国家和法律环境,它的风俗习惯,包括如何跟工会打交道,跟媒体打交道,这里我们都提出很好的建议。这个建议不是我们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而是我们在当地经商室,经商处跟当地有关机关大家共同研究提出来,这样实际上为我们企业了解当地有关环境,提供了一个指南,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路径。政府出来从这个方面支持我们的企业开辟国外的市场。谢谢!
提问:我认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只在国外进行投资或者进行贸易。我想问一下,美国的政府是不是希望看到美国资产,美国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是不是说美国的企业要在国内进行一些所谓议会游说工作来说服他们的企业进行投资?
前美国首席贸易代表 查琳·巴舍夫斯基
查琳巴舍夫斯基:中国企业的兼并在美国的机会是很大的,但是涉及到那些美国认为非常敏感的部门,在中国企业进行并购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方说之前中海油的并购力科的案子就非常敏感,比如说中国的企业希望打入美国的电信行业,就被美国的民众视为非常有争议性的投资。包括对美国一些资源性行业的会非常敏感,所以这些行业并购会出现问题。但是在其他一些美国行业,他们会非常欢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投资,而且中国已经打入了美国汽车零配件行业,已经达成了双赢的效果。当地的就业提高了,当地的企业得到了挽救,而且企业的运营还是非常好,同时中国的企业也从中盈利,所以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所以我想说,这种并购如果是非常大的案子,是非常著名的品牌,或者在一些非常敏感的行业,那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状况,中国的企业必须认真地规划,它必须有好的顾问公司的咨询,同时必须了解当地一些政策、环境,同时要能够很好地管理政治方面可能产生的反应。同时中国的企业还必须要做到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成功。
提问:谢谢,我来自美国,我的问题是问查琳巴舍夫斯基的时候。在你的发言中你也谈到,中国应该进一步地扩大它的国内市场,但是像美国或者日本,美国和韩国汽车行业竞争,实际上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这些市场对美国并没有完全开放的市场,还是有一些贸易壁垒的。你觉得中国可能吗?你觉得中美之间汽车贸易会是什么样一种状况?因为毕竟中国多少还会存在贸易的壁垒。
查琳巴舍夫斯基:谈到汽车的贸易壁垒,比如说我们来谈一下日本。美日之间就产生了大量汽车贸易的摩擦,在美国,甚至在欧洲,之前都有对于日本汽车进口非常严格的汽车配额,因为当时日本根本不允许国外投资,不管在任何一个行业,而且在以前,日本也不允许其他国家的汽车进口。所以就产生了日本和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特别是当日本的企业想要打入美国市场的时候,所以如果你看有一些日本的企业,90%的,向美国销售,像北美汽车的销售,实际上从当地生产,而不是从日本生产销售过去,韩国也是这样子的,和美国当时的竞争不是平等的。这也导致了双方在自由贸易当中的一些摩擦,我想在这方面,韩国会做出一些退让。比如说韩国的现代,它想打入美国市场必须在北美设厂,所以我想在中国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最终中国会希望向美国出口大量的汽车,如果达到这一步,有这么大出口需求,必须把生产厂转到北美,这一点我比较同意陈林参赞的观点,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贸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谈到这一领域的竞争性,实际上现在中美竞争,要比以前日本和美国之间强得多,而且未来双方之间的行业竞争会进一步的增加,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中国行业大幅度扩张的程度。同样的,当贸易摩擦出现,当当地的企业竞争力相对减少,整个当地产量减少,进口的汽车等等,进口汽车价格降低的话,这个局面都有可能引发摩擦。
Smadja-&-Associates总裁 Claude-Smadja
Claude Smadja:我在做汽车开放程度的时候,这个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美国三大公司,通用、克莱斯勒、福特都在中国实现了企业设厂。这一点可能跟美国在日本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三大公司在日本没有这么大的合资,所以这种贸易摩擦显得更加的明显。所以我想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合资企业在中国存在,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使我们进口的量,仅仅只有4%,这里面我们很多国外的厂家在中国实现了当地生产,避免了贸易摩擦。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很好的例子,谢谢!
提问:我是来自于北汽的,我非常感谢各位的发言,都非常的精彩。我想做一个评论,然后再提一个问题给Claude Smadja先生。我自己来自北汽,我们谈到是全球市场,我们谈到全球市场我们仅想到贸易,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直接走向全球,成为全球性汽车生产商。我们现在想做的最终超越贸易,我们希望到当地市场直接进行生产。第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特别强调双赢,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弱势,我们知道通过合作能够进行协同增效,调动海外的资源。第三个观点就是,我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是立足于国内,换句话说,我们放眼全球但是立足国内。所以我们需要在国内市场先立好脚跟打出品牌,然后再打入西方市场。打入市场实际上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这个时间在短期之内还不会完全实现。
接下来我想问一下查琳巴舍夫斯基女士,因为我们现在不是谈是否中国的汽车行业会走出国门,现在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我们看一下韩国、日本的企业已经走出了国门。如果我们可以韩日企业中学到经验的话,你觉得应该给我们什么借鉴?
查琳巴舍夫斯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之前也提到一个教训,就是关于汽车产量问题。日本汽车品牌不像韩国的品牌那么强硬,但是日本的企业还是打入了美国的市场,是因为当时美国市场本身汽车行业相对比较弱,所以他们打入市场的步骤是一步一步来的,这种渐进增加产量的模式是非常好的经验。
第二个经验我觉得是,在当地的市场进行设厂,日本就有这样的经验。因为在过去很多年,日本都面临着当地市场的贸易配额还有关税。当时在欧洲就存在这种非常强的抵制,甚至设置了对日本汽车底线的价格,但是为什么日本能够达到自己的优势呢?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时间,当美国的汽车质量有所下降的时候,他们把自己高质量的汽车打入了当地市场,在当地设厂,所以我觉得建议就是,如果你想进行扩张的话,你应该在一开始就想到要在你想打入的市场设厂。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你要了解当地的行业,当地的工会,因为在很多的国家,有很多的政治压力。这些政治压力其实不是来自于当地的汽车制造商,而是来自于当地的劳工组织。所以你必须了解这些不同的市场差异,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提问:我们是全球的汽车供应商,我的问题是全球扩张的问题,以及进入某个市场的能力。日本、韩国都有出口能力进入世界市场,中国很快就会有足够的出口能力了。未来情况会越来越糟糕,美国尽管减少了进口的力量,但是我们还是在出口。中国在出口的时候,中国汽车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时候,他们会碰到一些进口能力的问题,他们进入美国市场的话,也面对美国市场进口能力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是全球购买力的问题了,这个问题也会更加的糟糕。因此我觉得是中国未来走出国门的一个前景。所以你如何看待这个未来的前景呢?
陈林:大家可能都在担心,中国这么巨大的市场能力,在中国产生过剩的时候,全世界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所以这里我想,我们汽车企业的确要面对这么一个问题,从现在开始,就要做一个长远的战略考虑和规划,否则真的到那天以后,我们国内汽车工业在国外四处都面临着贸易的摩擦,这种国门那时候是走不出去的。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作为一个汽车生产企业,应该从长远规划上来考虑如何走出国门的问题,而不是说等到那一天我们再考虑如何出去,这就已经晚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汽车工业企业来说,现在当然国内市场需求是巨大,而且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不论是我们本土汽车企业也好,还是合资汽车企业也好,都希望能够在这个巨大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利益,但是我想这个利益是眼前的利益,从企业长远发展利益来说,仍然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这种巨大的竞争和压力不仅仅是经济上,刚才查琳?巴舍夫斯基也说到,政治上的压力会更大。我们希望寻求互利共盈的局面,绝对不仅仅以贸易的方式来国外做这个市场,所以这一点我想,我们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刚才反复提到,我们现在努力在营造一种环境,使企业能够真正看清这一点,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考虑到它如何走出国门。
谢谢。
查琳巴舍夫斯基:我想补充一点,我不太愿意补充,因为后面有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得奖在后面,有几个案例可以讲一讲。在钢铁行业出现的情况,大规模生产能力,巨大的贸易摩擦,政府提供补贴,使得保持就业。在70年代和80年代钢铁贸易之战,那些产能过剩的国家存在什么样的压力呢?美国当时钢铁行业是有压力的,他们必须裁员,在美国裁员比欧洲容易,在欧洲市场的结构,企业受政府的支持,他们有企业的重组等等。但是在钢铁行业,也许提供一些想法,就是全球的吸收能力,以及如何来管理这种需求量。
另外一个例子是铜,在80年代,当时铜的产能过剩,很多铜的国家他们在想如何能够缩小生产力,每个人都会承担这样过剩的压力,所以说这些努力没有成功。这是一些例子,我想这些问题会越来越恶化的。
相关专题: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qi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