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全球汽车论坛圆桌会议“让用户为车而狂”现场,以下为互动讨论环节实录。
提问:刚才有一位嘉宾说中国汽车行业真正能称得上工程师的大概只有四五千人,而可能国外汽车企业自己一个企业就有七八千人工程师的储备。问题从这儿来,有一位网友问,在中国最缺的汽车人才是哪个方面的?还有一个问题请四位嘉宾回答,想问一下在您的公司里面,工程师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培养一个成熟的工程师大概需要多少年?谢谢各位嘉宾。
主持人:是我说的这个问题,中国只有四五千个能称得上工程师的人才。实际上刚才我还多说了一下,我实际上认为只有两三千个,只不过多说了一些。因为我们在国外工作的经验,包括在一汽工作的经验,在国外能称得上工程师的人大概是大学毕业,在一个企业里扎扎实实工作十年才能当一个小组长。所谓工程师的概念,就是独立交给你一个总承,假如说一个车门或者一个发动机的缸盖,你能独立策划它,去思考它,带领一批人完成这个工作,而不是说大学毕业两年,那叫助理工程师。我是这样的概念,所以我认为中国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
第二个问题请四位嘉宾分别回答,在他们企业里大概有多少个能够称得上工程师的人?
提问:请问现在汽车企业的工程师的平均年龄和数量大概是?
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美国著名汽车记者 Paul Ingrassia
Paul Ingrassia:我并不是现在最近一直还在汽车行业工作,但是我不知道具体来说有多少工程师,但是我觉得你可以来在Google的办公室,还有其他汽车行业的办公室来说,我觉得Google办公室的人都趋于年轻化,他们比较充满活力,精力充沛,在Google办公室看到的。但是对于汽车行业的办公室来说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老中青三代接代的问题,我们可以培养更多的年轻工程师,这样可以增加我们的队伍。
陆建辉:我们公司工程师平均年龄大概在30到35岁左右,培养一个工程师,我们国家政府有规定的是培养一个工程师是大学本科毕业五年可以报考工程师资格,但是我想真正要培养一个工程师大概需要八到十年时间。数量不好说了,按照宣总的标准,我们回去还要好好整编整编。
美国CAR集团汽车中心产品经理 Bernard Swiecki
Bernard Swiecki:刚才Ingrassia说到的,我也不是供职于汽车行业,我就跟大家讲讲我所看到的情况吧。我们现在做了一些相应研究的调查,我们的调查主题也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讲到平均年龄段来说的话,取决于工程师做哪个方面的内容,从事哪个领域。比如在美国的大学,比如我们有一个研究项目,主要负责变速箱的,有些时候想要专注某个领域来说的话,我们可能需要花的时间更长,不是说大学毕业就可以做这个研究项目,我觉得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讲到新的技术设计,特别在电子厂来说,他可能需要有专门的一些大学研究项目受训的经验,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的话,他们可能年龄层会更小一些,比如在电子产品,还有其他的电子产品设计方面来说的话,他们年龄可能会更小,但是负责变速箱和传动系统来说的话,他们年龄层可能会更大,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我觉得美国的大学他们取得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考虑一下对于汽车公司需要哪一方面的工程师,通过这么一个方式可以来很好地设计他们的课程,特别根据对汽车行业的研究来说,我可以告诉这些大学到底我们的行业需要怎样的人才,需要哪个领域的人才,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一个关注,来看看市场最新的动向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更新的更需求的年轻的工程师培养出来。我觉得不是说依靠某个汽车行业的人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解决这个问题的。
刘志刚:这个话题也很大,涉及到人才培养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开发人员都比较年轻,大概35岁左右,应该说培养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企业里,从他大学一毕业要成为一个基本的工程师,比如在车身里,底盘、电气,大概也需要三到五年。如果在这个专业里能成为学科带头人,能成为一个专业里指导其他人开发技术工作,可能需要五到十年。如果在这个领域里成为方向级的专家,可能时间更长,当然每个人也不一样,这是大致的方向。
其实我们在企业界里非常急需跨界复合型的人才,比如他懂电气,又有机械,比如动力总承,他会标定,又懂软件。比如现在企业里很多年轻工程师软件用得很好,但是他现实的实践经验,到现场车间里让他徒手画一个机械草图,可能离开电脑他很困难,我觉得这些都是企业的现实问题。
相关专题: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qi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