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案尘埃落定 吉利玩转沃尔沃究竟要过几道坎
2010年04月16日 08:05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并购行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全球化的典范”……3月28日,吉利收购沃尔沃正式签约之后,国内舆论一片叫好,包括路透社、彭博新闻社等海外媒体,也都对这一并购案给予了高度肯定。

然而,由于双方在技术、品牌、文化和管理的相融度较低,从吉利竞购沃尔沃消息公布的那一天起,业内对并购的前景就褒贬不一。伴随着收购案尘埃落定,舆论逐渐由最初的激动转而平静,专家也开始由大谈收购案意义转为善意提醒……那么,吉利玩转沃尔沃究竟要过几道坎呢?

收购案尘埃落定 吉利玩转沃尔沃究竟要过几道坎

“两兄弟”如何帮衬——

实现品牌同步提升

“吉利与沃尔沃不是父子,而是兄弟!我相信这对兄弟已经做好了应对挑战的一切准备!”吉利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在北京记者招待会上雄心勃勃的表态刚过去几天,一则海外媒体的报道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美国汽车行业公布的3月份全美汽车销售报告,3月份福特旗下主要的品牌福特、林肯和水星的总体销售量上升了43%,但沃尔沃3月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却下降了18%。福特方面称这是“因为沃尔沃品牌卖给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所致”。

姑且不去评论福特的上述表态是否有失大家风度,不容否认的是,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后,其豪华车的品牌形象是否会受到削弱,进而影响到其在传统市场的销量,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当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被业界一致看好的就是ThinkPad这一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高高在上的“第一品牌”。5年过去了,虽然ThinkPad在技术革新上并未退步,相继推出了超越苹果iBook Air的世界最轻薄电脑等拳头产品,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ThinkPad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仅在美国等海外主流市场出现下降,在中国亦“跌落凡间”。

一则由新浪网友参加的调查,同样传递出了上述担忧。在回答“你认为吉利收购后生产的沃尔沃,是否应该标注‘吉利沃尔沃’的标志”问题时,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应该,会影响沃尔沃的品牌”。在回答“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是否会影响你购买沃尔沃品牌的汽车”这一问题时,虽然有67.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品质和技术还在,只是易主”,但同样有22.6%的人认为,“当然会,有中超降甲A的感觉”。而在回答“随着沃尔沃被收购,先进技术的导入,你会考虑购买具有沃尔沃血统的吉利车吗”这一问题时,66.4%的被调查者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很显然,在吉利品牌形象借收购案得以大幅提升的同时,如何尽早恢复并提升沃尔沃固有的品牌力,是摆在吉利面前的一道难题。

“协同效应”如何体现——

助沃尔沃早日扭亏

“我们有信心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在李书福看来,拥有众多先进科技的沃尔沃,之所以没有形成强大竞争力和强劲生命力,最大问题是规模太小。与奔驰宝马百万辆的年销量相比,沃尔沃只有它们的1/3,而研发投入却差不多。收购完成后,沃尔沃将拥有中国和瑞典两大本土市场,加上中国低成本采购的优势,无疑将大大提升其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李书福对沃尔沃未来的信心,建立在收购后产生的巨大协同效应上。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看来,吉利的品牌目前属于中国汽车产业的低端,而沃尔沃却占据着中高端,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沃尔沃的研发很难直接搬到吉利来用,采购体系与吉利也不匹配。双方唯一可能实现协同效应的,就是通过大规模扩大中国的生产份额,进而降低成本。

据悉,沃尔沃员工薪资、福利至少高出中国汽车行业6至8倍。按当地法律规定,沃尔沃无论花落谁家,生产线都不能转出瑞典;为沃尔沃工作的瑞典工人的平均月薪必须在2万瑞典克朗(约等于2万人民币)以上;每月还要为每名员工支付2万多瑞典克朗的福利金等等。

显然,要养活沃尔沃这个“烧钱机器”,无论谁做东家,都必须用外部的大规模、低成本,填补沃尔沃规模小、成本高形成的“窟窿”。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沃尔沃在成本高企的福特手上11年,始终没能实现盈利。而以成本控制见长的吉利,完全可以通过扩大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产销量,平衡欧洲部分的高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室主任赵英认为,在世界汽车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使沃尔沃实现盈利并不容易。虽说近年来中国豪华车市场成长很快,但与奥迪宝马、奔驰等相比,沃尔沃的品牌还不够响,产品线还不够丰富,以代工形式在长安福特工厂生产的沃尔沃S80和S40两款车型在品质上还有差距……所有这些,都给吉利做大沃尔沃产品系列、扩大销量的计划,带来了不确定性。

文化如何融合——

决定收购成败

“出现文化冲突、与工会矛盾激化的根源是没能推动企业更好发展。企业发展起来,什么事都解决了,如果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差,即便原先不是问题的都会成为问题。”在3月30日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提出的文化融合问题,李书福用“发展论”轻松化解。

然而,这似乎并不能消除各界专家对吉利与沃尔沃文化融合的担忧。

“所有失败的企业并购都是文化融合的失败。”李稻葵认为,吉利是本身控制成本的文化,沃尔沃是注重安全、长久耐力的文化,这两个文化如何融合是一个挑战。

瑞典工程师联合会主席桑德默此前也曾经表示,他们对吉利竞购沃尔沃最主要的担忧,来自于吉利是否理解沃尔沃的文化——沃尔沃品牌价值、沃尔沃员工的工作方式,这对在未来作出正确的决定非常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文魁也强调指出,吉利收购沃尔沃能否成功,关键看产业整合,而在产业整合的过程中,文化融合尤为重要。

李稻葵认为,为了完成文化融合,吉利必须保证沃尔沃企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才能留住沃尔沃的研发人员,维持住沃尔沃的管理体制,进而让沃尔沃的研发和品牌延续。而对于吉利目前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低端品牌形象,李稻葵认为必须尽快提升,否则会阻碍两家公司的文化整合。

“上汽并购双龙,从收购完毕到基本失败,用了4到5年,人们才看清楚结果。” 赵英认为,对于吉利的收购,大家也不妨多等等,给吉利一些时间。历史会作出最好的评判。(王政)

相关专题:

吉利收购沃尔沃100%股权

相关报道:

颠覆外形 不变安全 沃尔沃XC60体验日

吉利高管造访成都 沃尔沃落户可能性增大

是型男 更是肌肉男--试驾沃尔沃XC60

桂生悦:最快3年沃尔沃会部分或全部注入上市公司

厂家高管秘密入川 成都造沃尔沃几成定局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fengxiao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