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访谈录
2009年08月11日 15:35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访谈录

这位长期处于中国汽车业第一线的政府高官对《汽车商业评论》提问的直率回答,无疑是对当下热点汽车事件或现象最直接的释疑解惑

ABR记者 贾 可 葛帮宁

老式的黑色布鞋,白色短袖衬衫以及一直挂在脸上的笑容。2009年一个夏日的上午,苗圩就这样在工业与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主楼三层的简朴办公室里接受《汽车商业评论》的专访。

访谈从他的老领导、已故商务部部长吕福源的故事开始,随后延伸到对他当年掌管东风汽车往事的思考,最终放大到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道路的审视。中外合资、自主品牌、兼并重组、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购置税等等都在我们的访谈中次第展开。

访谈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期间,他亲自拿暖瓶给我们沏茶倒水。更令我们诧异的是,他对《汽车商业评论》提问的直率回答,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了这位长期处于中国汽车行业第一线的政府高官的内心世界。

2008年3月11日,国务院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6月29日上午10时,工信部正式挂牌。此前三个月,苗圩被任命为工信部副部长。

这是他第二次到北京任职。第一次是1982年1月,他先后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销售服务公司干部、副经理,中汽总公司生产部副经理。从1993年11月起,先后任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司副司长、机械工业部副总工程师——1997年7月调往东风汽车公司。

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访谈录

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

在这两次中间间隔的11年里,苗圩在东风汽车公司做了8年的党委书记、总经理,随后又当了3年的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无论在哪个岗位,汽车无疑是苗圩事业中不能被分割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东风汽车的时代,他让这家老牌汽车公司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扭亏为盈,实现了新一轮的发展,并且分三步走出了大山:先是从十堰到襄樊;再是总部迁至武汉;最后是东风日产辐射到珠三角。

但是,苗圩所为远不止于此。访谈中,他所参与并起作用的中国汽车工业的当代成长史就像早就被刻在他的脑海里一样,种种情节被他娓娓道来(参见2009年7月号《汽车商业评论》“口述历史”栏目文章《最懂汽车的政府部长》》)。

2005年,《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曾经就东风日产的整体合资撰写过《失控的东风汽车》的报道。旧事重提,他说:“没关系,老听到点不同的意见,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就怕听不到不同的意见,或听不得不同的意见,有些事情要经过时间检验。”

这一次深度访谈,54岁的他留给我们的是这样的立体印象:谦谦君子、平易近人、博闻强记、侃侃而谈、没有官架子、也没有任何的官腔。以下是他对当下中国汽车界热点问题的声音节录,所有的误解或者疑惑,或许都能够在这里找到答案或者相关的线索。

1 关于汽车合资合作

2000年东风实现扭亏以后,产销量虽然回升了,但长远发展仍有忧虑,如何保持东风的长治久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汽车商业评论》:以前我们的报道对东风和日产的整体合资也有一些想法,现在回过头去看,确实现实跟我们当时的想法不太一样。

苗圩:2000年东风实现扭亏以后,产销量虽然回升了,但对长远发展仍有忧虑,如何保持东风的长治久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当时考虑,趁着我们还没有加入WTO、还没有全放开之前,趁着我们这个(在中国造汽车)门票还比较值钱的前提下,能不能搞一个大范围的合资?除了神龙以外,除了那些非汽车主业需要分离的以外,其他的全部去合资,引进资金,引进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东风,就这么一个思路。

当时跟日产合资时,东风内部出奇的一致,没有听到那么多反对声音,但是在社会上,反对的声音相当大。

我给有关负责人汇报,他就说,苗圩,你不要傻,十堰那一坨,这几年是市场好,市场不好的话,你是不是又回到1997年去?

2004年是合资公司运营的第一年,由于轿车还在投资建设,而那一年虽然卡车卖得好,但是总产销量第一次跌入行业第四。进入到2005年,形势发生了逆转,卡车市场下滑,轿车开始发力。我到十堰召开老同志座谈会,我说,按产销量,今天的卡车产销量还不如1997年,但是公司欠你们的工资没有?欠配套厂的钱没有?生产是不是在运转?在运转啊!为什么?从花都那里每年调几十亿(元)的现金流来支撑十堰的发展,这要不是合资能支撑起来吗?我说,如果把花都那一块砍掉,没有轿车,我们就靠这点卡车,那是不是比1997年还要困难?

老同志说,没问题,我们都是过来人,我们当初就表示支持,现在遇到困难,我们更表示支持。这个困难是我们十堰的困难,花都并不困难。

所以合资走到今天,从2003年签合同,到现在已经是5年多了,(东风日产)产销量翻了一番,经济效益巨大,发展情况非常好。一般的人到合资公司看到的是产销量、效益的增长,往往忽视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合资公司的管理人员却都深深体会到,合资后5年内不论在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还是在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方面,都有了一个大的跨越,这是企业根本的竞争力所在。

实际上,东风和日产整体合资还是留了一手,就是你还有很多后手,比如东风本田项目。搞东风本田的基地,当时你没有把它放入与日产的整体合资。

其实并不是留了一手,当初与日产谈合资时并没有讨论到与本田合作的问题,我们与本田公司谈合作是在2003年底,那时东风与日产的合资公司已经建立了。我们跟本田有一段故事。1992年在惠州开始零部件合作,广州标致失败时,我们是带着本田一起进入广州项目的,但在最后一刻被拆分了,变成了“一二三”,即一个项目、两个公司、三个合作方。广州跟本田合资50对50,搞了个整车项目;东风偏安一隅,在那个院的一个小角里,跟本田一起搞发动机项目。虽然这个项目也很成功,但东风始终不甘心。

东风与本田的合资公司是在原有的武汉万通公司的基础上,通过改造发展起来的,而武汉万通公司是东风参股,四方股东于1993年成立的合资公司。十多年来一直发展得不够好,利用这个基础,我们与本田公司一起取得了又一个成功。

现在我见到黄华华(现任广东省省长)同志还讲这个话,我说: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当时广州人开明一点,如果东风不是那么强势(过去东风要求是26对24),(在广州本田项目中)中外50对50,中中25对25的话,就没有本田的第二个公司了,东风怎么可能再跟本田开辟第二战场呢?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贾可 葛帮宁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