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海外并购年”危机中寻找机会(3)
![田永秋](http://res.auto.ifeng.com/hangye/zhuanlan/247_46041186_20121217155217.jpg)
作者:田永秋
核心提示:中国汽车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自主研发与合资合作近十年来对提升中国汽车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趋缓,都使得中国汽车通过海外并购迅速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第三条道路”的作用逐渐显露。而自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2010年开始的欧债危机也的的确确给中国汽车企业提供了通过海外并购迅速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
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经验教训
首先,“不怕老外怕老乡,就怕他乡遇故知”
本人与追踪过几个海外并购企业负责人聊天时,听到他们讲的最多的、也是最担心的不是外国政府的审批,不是收购对方工会的反对,而是中国人的“窝里斗”,“不怕老外怕老乡,就怕他乡遇故知”是中国汽车海外并购过程中最令他们头疼的事。一般每每听到一家海外企业要出售,总会N家中国企业蜂拥而上,搞得收购对象先是不知所措,后来连做梦都笑醒了,因为他们这下可以大幅度抬高价格了。上汽南汽争购MG罗孚,华泰、青年、庞大、东风、吉利争购萨博等等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政府虽然放松了审批,但在对外收购的企业中还是应该起到建议和说服的职责,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其次,缺乏明确的整体战略规划
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并购整体而言仍然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海外出现的“便宜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两个最关键驱动因素。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多数不是因有清晰的战略而出去的,而是被外面的市场机会吸引出去的。因此,过去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并购多数是属于被动型,而不是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考虑。很多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不明确,是要销售渠道、要技术、还是要人才或是要品牌没定义好,逮到什么算什么,最终成了为并购而并购,为了捡“便宜货”而并购,
再次,对被并购企业的潜在风险、并购后整合成本及挑战的认识不足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往往过于关注交易价格,而没有对被收购企业的潜在风险及并购后的整体整合成本(Total Ownership Cost)有清楚的认识。例如二庞收购萨博就是一再打款,一次次充当“救火队长”,最终企业可能救活了,但却不是你的,钱却打了水漂。
可能是吸取了二庞收购萨博的教训,今年的几个并购案例中都不是直接打钱过去,而是要么杠杆收购、要么买股票、要么算贷款等形式,且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交割。斯太尔汽车并购案中武汉硅谷天堂更厉害,收购时支付3,245万欧元(约合2.84亿人民币),在短短不到60天就以5亿卖出,净纯赚了2亿多,让人瞠目。应该说,二庞的学费没有白交。
进入2013,中国汽车海外并购仍将继续高歌猛进。目前可能供中国企业“选购”的对象有英国的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英国路特斯(Lotus),某知名汽车工程和设计公司,菲斯科电动跑车(Fisker Automotive),英国锰铜(Manganese Bronze)以及N个汽车零部件企业。
祝愿中国汽车在2013年购物愉快!
专栏介绍
近期更新
菲斯科濒临破产 中国企业需要审慎应对
2013-04-02 09:34
田永秋:青岛入股NEVS 萨博在华前景不明
2013-01-11 10:05
2012中国“海外并购年”危机中寻找机会
2012-12-27 09:20
万向收购A123欢呼尚早 积极应对是关键
2012-12-14 09:39
分析中国“汽车+金融”的海外并购模式
2012-11-09 09:30
NEVS拟重启萨博生产 前景仍不容乐观
2012-11-02 09:31
走出破产阴影 分析通用全球战略之调整
2012-10-25 10:58
A123已申请破产保护 万向收购失败分析
2012-10-17 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