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菲斯科濒临破产 中国企业需审慎应对 (3)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田永秋
2013年04月02日 09:34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田永秋

作者:田永秋

核心提示:虽然经过近几年海外并购的磨练,中国汽车企业成长了许多,但其中仍有企业为了并购而并购,在地方政府推动下而并购,并购过程缺乏明确的收购规划和收购后的整合规划,动不动就要“计划把生产搬到中国来”,结果遭到当地政府和工会的反对,为并购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未来走向

菲斯科已聘请Kirkland & Ellis LLP 律师事务所的Anup Sathy为破产律师,为可能到来的破产保护准备材料了。虽然以CEO托尼为代表的菲斯科高层继续在中国活动,寻找融资,但本人估计不会这么快就有结果,因为随着4月22日大限的临近,已有企业向本人表示将“静等菲斯科破产”了,所以最迟三周内应该就有结果了。从目前形势来综合分析,菲斯科破产似乎不可避免。

首先,菲斯科继续获得联邦贷款剩余部分希望渺茫

菲斯科到目前为止已支取了旨在资助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美国联邦政府能源部“先进科技汽车制造贷款计划(ATVM)”项下的 5.29亿美元中的1.93亿美元。虽然然菲斯科CEO托尼•波萨瓦兹一直坚持继续申请剩余部分贷款,以缓解目前“缺衣少食”的窘境,为此还略施小计气走了创始人菲斯科。

菲斯科濒临破产 中国企业需审慎应对 (3)

但情况表明,菲斯科汽车继续获得剩余贷款的希望渺茫。最近美国联邦政府责任办公室(GAO)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自2009年6月开始的“先进科技汽车制造贷款计划(ATVM)”项下的贷款和补贴项目几年来几乎没有一件是完美终结的。除了破产出售的原A123(B456)电池系统公司外,获得5.35亿美元贷款的太阳能电池厂商Solyndra破产;享受过4300万美元贷款的蓄电池装置风险公司Beaconpower破产;曾获1.185亿美元补贴的Ener1电池公司破产,受贷款资助的Volt也销售欠佳,享受贷款的菲斯科也行将就木,使得这一政策性贷款成为“浪费纳税人血汗钱”的最好明证。面对审计报告的结果,能源部称将不会考虑继续发放任何类似的贷款。到2013年1月29日,虽然仍有七个项目继续等待能源部批准,但能源部称“不会主动考虑”。审计报告中这样写道,“在目前形势下,能源部不可能继续行使剩余贷款的发放权力。”

其次,中国企业盲目打钱充当“救世主”的可能性在降低

从以东风吉利为代表的几家中国企业争相竞价收购,到逐渐退出收购菲斯科的竞争(有一家仍在辛苦地坚持),在短短两周里出现如此180度的大转弯,除了所谓的“与美国政府就继续贷款条件(在通用废弃的工厂生产菲斯科第二款车型“大西洋”)不能达成一致”外,本人认为可能是通过调查,中国企业认识到菲斯科可能并不是外面大家所说的“插电式混和动力技术集大成者”,收购菲斯科这样一家插电式超跑可能对中国企业以发展量产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帮助不大。因为菲斯科除了车身外观设计有世界领先之处外,中国企业急需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动力电池、内部混和动力的控制和管理系统、动力转换和整合系统――都不在菲斯科的控制之下,这些核心部件的知识产权均属于菲斯科的合资另一方母公司量子技术,菲斯科汽车只是被授权使用这些技术罢了。再加上设计大师菲斯科的离职,中国企业对未来缺乏设计灵魂人物的菲斯科汽车的前景似乎并不看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有些头脑发热的中国企业冷敷了一下。另外,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和教训也提醒着中国企业,等菲斯科破产拍卖时再出手似乎更便宜一些,目前已有企业在为破产后的资产拍卖做准备了。

再次,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

近两年里,由于电动汽车电池原因而引发的自燃事件不绝于耳,从中国的众泰电动车自燃、到比亚迪电动车被撞起火,再到通用雪佛兰Volt自燃、A123驱动的菲斯科卡玛着火,以及这两天三菱汽车的Outlander插电式混动汽车和部分i系统纯电动车均因电池过热引发熔化和冒烟(和波音787梦想飞机电池过热事件是同一电池日本电池供应商GS Yuasa)等等一系列事件,都向业界表明,电池安全仍是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可逾越的一道坎儿。而美国A123电池系统破产、Ener1破产、Think Global破产、CODA挣扎在破产边缘以及美国宣布放弃此前制定的2015年前销售100万辆电动汽车的计划等等,也向我们昭示着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在低谷徘徊。历史再一次证明,世界新能源汽车之路将继续“前景真光明,道路真曲折”的道理。对于插电超跑菲斯科汽车来说,似乎也摆脱不了这一魔咒。

中国企业的选择

首先,部分中国企业暂时退出对菲斯科的竞购,部分中国企业仍然坚持继续追求菲斯科,而另一部分中国企业在为破产拍卖做准备。企业各自战略的不同造成了行动各异。虽然经过近几年海外并购的磨练,中国汽车企业成长了许多,但其中仍有企业为了并购而并购,在地方政府推动下而并购,并购过程缺乏明确的收购规划和收购后的整合规划,动不动就要“计划把生产搬到中国来”,结果遭到当地政府和工会的反对,为并购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其次,对被并购企业的潜在风险、并购后整合成本及挑战的认识仍然不足。不知何故,菲斯科汽车作为一家菲斯科车身制造与量子技术的合资企业身份,很少被中国企业和媒体提及。相反,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菲斯科卡玛有多贵,超跑车设计有多好,其插电技术有多先进,似乎没有意识到其先进的插电技术的知识产权所有者是量子技术公司,收购菲斯科汽车可能并不能为中国企业带来发展量产新能源汽车所需的技术。

再次,并购容易整合难。中国企业似乎也没有考虑并购后如何整合,如何在可能拿不到美国能源部剩余贷款的情况下如何融资,是否继续由芬兰代工等问题。即使收购回来,似乎也没有考虑如何要与量子技术洽谈插电混动的专利使用问题;如何与电池供应商A123的继任者B456及其母公司万向集团洽谈电池供应问题;如何合纵连横,尽量避免把这一行业事件上升为政治事件等。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菲斯科的CEO将继续努力寻找容融资渠道,菲斯科的未来仍然充满变数,中国企业需审慎应对。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AlfredTian

专栏作者:田永秋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汽车海外并购专家,自称“中国汽车行业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