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丁华杰:黄金车市“烂摊子”背后的深思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丁华杰
2013年11月01日 09:53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丁华杰

作者:丁华杰

核心提示:这次“48家大名单”公布之后,很多人针对这个问题给出的药方是“兼并重组”,笔者认为不仅于此,因为国家关于兼并重组的通知远远早于“劝退”的通知,并且监管部门主导的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并没有真正的盘活资源,反倒是让涉及其中的各方都“惹火上身”,一系列的现实和历史问题,成为不良资产被整合的最大障碍。

凤凰汽车评论  前几日,工信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2〕349号)的规定,公告《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为期两年,通俗一点来讲,第一批公示名单中的48汽车生产厂商及基地被亮了黄牌,并且限期两年内没有起色,将被红牌除名,失去汽车生产资质,并退出汽车生产领域。

关于汽车制造商破产的事情,在世界范围内时常发生,从曾经声名显赫的重大汽车企业到默默无闻的汽车生产基地,都会因为特殊的因素成为重组的对象,但是,中国汽车市场,这十多年来先后被称之为“黄金车市”或者“白金车市”,在“中国底特律汽车城”建设之风日盛的情况,48家汽车制造商被亮了黄牌,并且这仅仅是第一批的名单,此后有多少家第二批名单尚未可知,这给整个“繁荣”中国车市带来多少背后的深思?

“中国车市黄金时代”和“48家汽车制造商和生产基地被亮黄牌”放在一起,虽然刺眼,却也不出“二八法则”的范畴,在这个中国车市最好的时代里,“核心玩家”和“酱油族”构成了整个体系,如果主流的冲力放缓,由市场因素主导的淘汰必然开始,我国政府规划的成分较多,政府主导的“淘汰退出”相较缓慢,而这些也绝对不是结束,而是另外一个产能优化、车企新一轮竞争的开始。笔者简要作三点分析。

第一点、汽车不良产能“被劝退”正在加速。

中国汽车产能情况最近几年受到大量的关注,伴随这个问题,是一个个新的汽车城市的兴起,以及多家汽车制造商已获批的生产基地被当地政府收回。当然,为了让中国汽车产业更加健康发展,相应的监管部门,更是绞尽脑汁,先后制定相应的兼并重组计划,效果并没有太大的气色,原本优良的产能依然蒸蒸日上,原本不良的产能多数还在垂死挣扎。

但是,在“四大全国范围内兼并重组”、“四小区域范围兼并重组”等效果不佳的时候,特别是原本的“四小”之一北汽正在从“四大”之一的长安汽车中重组昌河汽车的当口,另外一条路子也成为了不得不走的路子,让落寞汽车企业自己寻找出路,否则进行剔除的方式,这次“劝退车企”的方式便是典型的例子。

事实上,在“公示大名单”之前,监管部门并非没给这“48家车企”时间,早在一年前, 政府出台的时候,便谈到三种可能受到影响的方式,着重点到了“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也即是连续2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乘用车少于1000辆、大中型客车少于50辆、轻型客车少于100辆、中重型载货车少于50辆、轻微型载货车少于500辆、运输类专用车少于100辆、摩托车少于1000辆)的生产企业。

这样的指标,以及占用的资源来讲,早就应该剔除的,能够等到现在的时候,也算是给予思考时间。这个时候,聪明的车企负责人可能会联想更多,因为平时我们关注的汽车制造商总是在特定的范围内,如果统计出来的真实有效的数据,在汽车行业浪迹多年的笔者,也不能一一说出所有车企的名称。但是,这些汽车制造商如果没有持续给予市场一个交代,自身的生存也许就到了剧终的时刻。

第二点、兼并未必是盘活“48家公示车企”的有效途径。

这次“48家大名单”公布之后,很多人针对这个问题给出的药方是“兼并重组”,笔者认为不仅于此,因为国家关于兼并重组的通知远远早于“劝退”的通知,并且监管部门主导的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并没有真正的盘活资源,反倒是让涉及其中的各方都“惹火上身”,一系列的现实和历史问题,成为不良资产被整合的最大障碍。

最近大家都看到了昌河再次找寻新东家的新闻,这家原本微客市场非常优秀的汽车制造商,在嫁入长安汽车之后,并没有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特别是,二者之间产生的纠结到现在还“欲言又止”,这样的事情,让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面对这48家汽车制造商,都会在三思索兼并后的种种问题。

更进一步来讲,并购上述有着种种复杂股权等情况的汽车产能,还不如寻找当下的成都、重庆、长沙和武汉等新兴汽车城市,获取更多资源,从头建立一个更加优质的产能链条,所以,当下这48家汽车制造商,能否获救、保住此前的基业,需要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去寻找合作对象或者发展思路。

第三点、各方需要对产能初始、中期和后期进行负责。

面对汽车产能的“被劝退”情况,无论是上级监管部门、当地政府、汽车制造商本身还是整个行业,都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这里面就像我们看到的“烂尾楼”一样,并简单是一个方面的原因,失败的原因是各式各样,或许因为产品定位、或许因为管理不善、或许因为多方管理者找不到平衡点,但是这样事情发展到现在,一定要扪心自问目前或者未来还有没有企业存在上述的问题,如何进行解决?

我们也看到了此前很多优秀的企业,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多方力量混乱管理,让原本应在在中国车市快速发展的档口,失去竞争力,一度沦为边缘化企业,当然这些也有很多原本就科学的规划在里面,并且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过去,包括现在,或许在未来也都存在着“拍脑袋”性质的规划,这些给我们整个汽车产业的现在带来了包袱、给产业的未来带来了危机,这些需要监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跟踪,在初期、中期和后期进行责任划分,确保汽车制造商,特别是涉及到纳税的汽车制造商能够有钱花在刀刃上。这门功课,不仅仅是公司48家汽车大名单,而是更早地打上预防针。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标签:车市 销售 退出机制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博士,独立自由攥稿人,在长春、底特律从事汽车技术十余年,爱写作、爱摄影、爱汽车!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