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从长城事件看自主车企与自主汽车设计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丁华杰
2013年11月18日 09:49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丁华杰

作者:丁华杰

核心提示:标准和资金仅仅是说能够入门,企业在初期发展很顺利,面对竞争加剧怎么办?如何找到续血能力?这些就是研发的本事了。如果在这个方面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将一切技术问题都交给供应商,你就无法控制自己参与的所有流程,你根本就没有主动权,在全链条利润上面就处于弱势。

凤凰汽车评论  看到媒体报道,汽车制造商长城和其原来合作伙伴汽车设计公司同捷合作出现问题,要“终止合同”,并对同捷派遣到河北保定的300多位员工“呼吁加入长城”。

同捷汽车是一家优秀的汽车设计公司,在公司扩张出现问题之前,有很多从事汽车行业的学术研究人员想要创建一家这样的企业。事实上,包括当下最为著名的汽车技术咨询公司,AVL李斯特公司,创建之初也走的是这个路子,李斯特教授当年也是从学术走上工业,通过技术咨询和设计来体现汽车学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具体作用。在中国,这家公司出现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同捷汽车自己的问题,中国自主汽车设计如何走下去,更是个需要探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长城汽车是一家优秀的汽车企业,前段时间被评为了“利润最高”的中国汽车企业,包括笔者在内很多人对于这个利润率有很大的不理解之处,但是当媒体报道出其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高利润似乎更能加看的明白。

中国自主汽车制造商,目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具有国资背景,在政策的庇佑下,拿取更多地资源去发展,这些资源包括地方政府的资源,包括中国汽车外资企业进入政策下的合资方面的技术支持、利润支持,这类企业曾经在我国最受上下的期待,若干年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气色。第二种是民资背景,这些年民资背景的企业在汽车行业发展异军突起,包括吉利汽车等企业发展颇受关注。关于这类企业中发展存在一个拔高的障碍,突破原来企业低端起家的印象,主要来看也有两种,其一是海外车企并购或者合作,吉利沃尔沃汽车,和奇瑞的观致汽车便是例子。当然自主研发方面发力也是重要的方面。

回到长城汽车和同捷汽车的事件,笔者不关心长城是否违反协议挖取同捷汽车的员工属于什么问题,只是这个事件暴露了太多自主设计与自主车企的问题,摸清这些问题比论述谁是谁非更加具有意义。

第一、如何才是自主汽车的捷径?

无论是海外并购,还是挖取对手或者合作伙伴的墙角,都可以归结为找寻一个捷径,找到能够在技术上面快速提升,在产品力上越发越发具有竞争优势的捷径。笔者在这里想要询问,到底如何才是自主汽车的捷径?

自主汽车对于捷径的追求表现在很多方面,笔者记得赵福全博士离开汽车工业回到学校的时候,媒体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都在谈其并没有完成将吉利汽车的研发做大做强,事实上,总想拿出一些钱,扔出去挖个人,瞬间就具备了一流企业的研发能力的车企比比皆是。

这次同捷和长城汽车,也是这样,同捷方面的负责人接受媒体访谈时也谈到了,长城汽车的多款产品双方都是合作伙伴,然后专门合作的研发中心,出现合作伙伴挖角的事情,这也是一种求取捷径的表现。

记得十多年前,当时还在做摩托车的力帆汽车准备进军乘用车领域,记得母校吉林大学一位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摩托车公司无法进军乘用车公司,现在力帆乘用车无论如何已经在市场上进行了销售。当时想了这个问题很久,这些年也逐渐明白一个道理,汽车制造业的入门门槛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对于一个整车制造商方面有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标准和资金,有了标准就有整个制造流程、制造工艺、供应商标准管理等,这些才可能造车,有了资金就能通过标准把它实现。

但是,标准和资金仅仅是说能够入门,企业在初期发展很顺利,面对竞争加剧怎么办?如何找到续血能力?这些就是研发的本事了。如果在这个方面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将一切技术问题都交给供应商,你就无法控制自己参与的所有流程,你根本就没有主动权,在全链条利润上面就处于弱势。

所以,捷径不是一种急于求成,捷径也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而是一种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再续血的研发能力。

有人抱怨招聘了什么样的团队花费了巨资,却没有什么效果,是否应该看到自身关于的利润再投资到研发的比例如何?如果这个方面做得很弱,即使业绩短期内很好,这样的企业仍然不被看好。

第二、汽车设计公司在中国能否找到出路?

身边的很多有朋友都是搞汽车技术或者学术出身,所以很多话题总是离不开汽车设计公司的命运,大家都在关注AVL、FEV等汽车设计巨头公司,也看到了很多自主汽车技术掌门人抱怨咨询一款发动机的设计情况,要给予这些汽车设计公司说百万欧元,这样的依靠技术出身,然后高技术附加值的企业让很多人看好。

不过类似的公司,在中国却面对了和海外技术设计公司完全不同的境遇,这些是什么因素影响的,独立研发公司在中国有没有生存空间。我们看到同捷汽车在上市以及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很多问题表面上看属于资金的问题。

事实上是这样吗?笔者则更加认为属于独特中国环境影响的问题,这些要从整个中国车市构成方面进行来看,不错,我们中国汽车市场连续四年成为产销量冠军,今年应该也不出所料,但是这些车型中,合资汽车占据更大的一部分,而这些企业的技术来源方属于外资部分,这些汽车企业有着自身非常完善的研发体系。而另一个方面,自主汽车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寻求利润和研发捷径方面,再投资方面下的资本很少,让这部门的蛋糕颇为受限。

笔者并不是看衰中国自主设计汽车公司,而恰恰相反的是,笔者在这个板块有着非常强烈的信心。中国自主设计不应该简单地去进行汽车设计,而是应该和核心零部件结合在一起,在产品投放的同时,给予技术咨询一个平台和着力点,让零部件能够和整车集成的更加成熟同时也能够拓展技术咨询,希望不久能够有着更好的表现,也希望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有着更好的表现。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标签:长城 自主车企 设计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博士,独立自由攥稿人,在长春、底特律从事汽车技术十余年,爱写作、爱摄影、爱汽车!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