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农:中国汽车工业的“垦荒牛”(3)
2009年09月03日 18:09纵横 】 【打印共有评论0

为汽车工业发展呕心沥血

1965年,孟少农离开辛勤创业13个年头的中国“一汽”,回到北京,任一机部汽车局总工程师室负责人,领导全行业的技术工作,并集中精力研究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动态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不久,“文革”开始了,孟少农被扣上“反动技术权威”的帽子,下放到“五七”干校学习,劳动。

1971年5月的一天,孟少农突然接到上级调令,赴“陕汽”任生产指挥组副组长,领导技术攻关。他带着一家人兴冲冲地奔向荒凉的陕西岐山五丈原落户。

陕西汽车制造厂是“文革”开始后兴建的三线厂。他们研制的军用5吨越野车,经过两轮试验,还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棘手问题。孟少农来到“陕汽”时,厂里还在实行军管,大部分技术干部都在车间劳动。他顶着政治压力,建议并成立起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组合机床设计等技术职能部门和职工大学,使厂里大部分技术人员回归技术岗位。经过整顿产品图纸,狠抓质量攻关,先后解决了车桥、驾驶室加固、发动机改进等关键技术问题,“陕汽”的设计水平和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由孟少农主持改进的延安牌SX—250型5吨越野车,不仅按期投产,而且质量优良,成为国产军用越野车的佼佼者。

正当孟少农带领“陕汽”继续开发新一代军民两用载重车时,地处湖北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告急!

1964年破土动工的中国“二汽”,建设在动乱年代,长期受到“左”的干扰,在尚未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就强行大批量生产“政治车”。“二汽”制造的2.5吨越野车被用户形容为:呲牙咧嘴,摇头摆尾,漏油漏水,特别是“东风140”5吨载重车,质量问题成堆,难以投产,败坏了“二汽”的形象和声誉。在“二汽”最困难的时候,原“一汽”老厂长、“二汽”现任厂长的饶斌向一机部提出请求,务请孟少农来“二汽”担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77年底孟少农来到“二汽”时,“东风140”已经试制了5轮,不合格件有1200多种,质量问题高达9300多个。如果修改产品设计,则要报废1000多套工装设备。面对骑虎难下的局面,“二汽”几万双眼睛都注视着孟少农——中国最权威的汽车专家。

在充分调查研究之后,孟少农肯定了“东风140”的设计基础,同时归纳了64项关键问题。“二汽”成立了由孟少农任总指挥的攻关指挥部,下设16个攻关队,几十个攻关课题组。在全厂大会上,孟少农作了“鼓干劲,树雄心”的深入动员。他说:“我们‘二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要么上去,要么垮台。就像当年韩信在井陉口和强大的20万赵兵作战一样,背水一战,没有退路!我相信,‘二汽’的几万精兵,一定能像韩信一样,以弱胜强,化险为夷,失败不属于‘二汽’!”

1978年的元旦和春节,全体“二汽”人放弃了休息,同心协力地奋战在生产线上。总指挥孟少农紧紧抓住各个关键环节,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这场生死攸关的攻坚战。过度的劳累,使他的痛风病时常发作。脚部的剧痛使他无力行走,他就把攻关课题组的负责人请到家里,把图纸铺在地上,研究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即使住在医院里,他也天天听取汇报,不失时机地指导工作。

攻关的战果令人振奋。仅一年时间,“东风140”5吨载重车以崭新的面貌正式投产了!新出厂的“东风”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的优良性能威震全国。

长春,五丈原,十堰,孟少农的工作岗位始终在汽车生产的第一线。用他家人的话说,他的家越搬越偏僻,越搬条件越艰苦。孟少农退居二线后,孩子们曾劝他调回北京。孟少农却执意留在“二汽”。他说:“身在汽车厂,我感到心里踏实,靠近汽车,听得到汽车厂的脉搏,我才能睡着觉。”

1980年11月孟少农当选了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1985年荣获全国第一批“五一”劳动奖章。

发展中国的轿车产业是孟少农晚年最大的心愿。1982年,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孟少农用大量的国外实例,宣传汽车工业应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他还提出大力发展轿车生产的意见。有人曾善意地劝他说,现在国家财政很困难,你的观点很难被国家接受。孟少农却幽默地说:“舆论工作总得超前吧?如果什么人一说,应该发展轿车,国家就马上掏钱建厂,谁是大老板也不会这样干呀!”孟少农不断为发展中国的轿车产业摇旗呐喊。他曾感慨地说:“到了公元2000年,全中国如果不能生产200万辆优质汽车,我死不瞑目!”

1987年,中央决定大力发展轿车产业。年逾古稀的孟少农非常兴奋。他说,如果没有这个汽车工业作基础,今天我们的轿车生产就只能向国外买技术,买设备,买工装,买配附件,成为给外国资本拧螺丝钉的小伙计。

这年7月,孟少农在《二汽集团研究》上发表文章,谈《对生产轿车的几点意见》。他指出,轿车生产的特点是市场变化快,先行期长,风险大,如果决策不当,失败是常事,因此,慎重决策是首要问题。他提出: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轿车工业,首先要立足自己的原材料及加工制造,而不是单纯搞外来件装配,要提高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这样才能在技术上不断进步。

就在孟少农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中国轿车产业发展时,他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长期的操劳,多年的痛风病,使他的肾功能遭到严重的破坏。这年年底,他不得不从湖北十堰转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治疗。一个月后——1988年1月15日,孟少农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孟少农用“做一个实践者”的豪迈誓言,甘当“垦荒牛”的奉献精神,不仅书写了自己的不朽人生,也写下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崛起到走向辉煌[综述 图片 论坛]的厚重的一页!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周燕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