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福林 杨建中:难以忘怀的红旗故事(2)
2009年09月09日 15:21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杨建中:“三口乐”风波

我们的事情,曾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40分钟纪录片,叫《一个汽车人的故事》,纪录片在中央二台、中央四台以及各省电视台播放过,并且还被翻译成英文,对国外广播过。这个纪录片中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红旗采购样车,讲的是红旗第二代。这实际上是我到广州去买样车的经历。当时别说买轿车,连卡车都买不到。买样车的经历很曲折,甚至到后来我都急了,穿着工作服,就直接跑去找广东省委书记任重雨。当我说明来意后,没想到他当场批了,他说:“这辆车就卖给你们一汽了。”那辆最著名的让红旗起死回生的美国车叫爱伦士。

样车买回来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件事就被一些记者知道了。他们跑来找我聊天,有位记者还为此写了篇报告文学,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专版报道。后来,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根据这个故事编排了一出话剧,话剧主角还曾到我家采访过。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我们俩惹的一件事,就是闻名世界的“三口乐风[综述 图片 论坛]波”。“三口乐”是一辆轿车的名字,两排座,前排坐两人,后排坐一人。当时我家住在北京,我们搞汽车也搞了好多年,但老百姓还是什么车都没有。我记得是唐山大地震那年,我母亲80岁,她上街不小心摔断了腿,那时想坐出租车却没有,就只能用推土车送回家。这件事对我们的震动很大,我们由此萌生了一种想法:要为老百姓造轿车。于是,我们利用所有业余时间造了“三口乐”。

没想到有很多人都对“三口乐”感兴趣,主要参与者还是我们俩。做出来后,“一万块钱一辆”。吉林电视台记者报道了这件事,然后“三口乐”在山东烟台国际酒街上展出,这一下就引起了轰动。那时人们对轿车可望而不可及,50多家新闻媒体,包括杂志、报纸、电视台均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转眼就到了第二年正月初四,《中国青年报》在头版用整版篇幅对“三口乐”进行报道,题目就叫《一万块钱把车开回家》,并为此多印刷了七八千份报纸。

有个背景还得交待一下,“三口乐”车属于自主设计,我们现在还留有照片。车做出来被媒体报道后,全国轰动。我们一天就能接到人民来信一万多封,有的直接寄给我们,有的寄到了一汽总厂。最初一汽的想法是把设计买走,一汽研究所也表示要重奖我们俩,当时给我们开出的价码是每人10万块钱。为此,我们还成立了“三口乐研究所”。

这件事后来被吉林电视台拍成了电视,由此引发出“三口乐风波”。为什么是风波?我们俩都是汽车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我们手上都有很重要的任务,还有部分是国外项目。有人就说:“这两个总工带头不务正业,搞小动作,到外面挣外块。”同时,外单位(主要是烟台企业)表示想高薪聘请我们,并且提供别墅。

这部电视的主要意图是想表明改革开放后要发挥技术力量,因此,他们想以“三口乐”为题材,来说明改革开放时东北如何落后,东北人的思想如何落后,而南方却在发展这么一个问题。但后来就人说了:“人家能给两总工这么高的薪水,还给别墅,难道一汽能给他们吗?”

这么一个改革开放的文学报告似的电视播出后,一汽就急了。一汽党委书记找到吉林电视台,要求停播,电视台说:“这是新闻自由,你管不着。”后来,他们又找到吉林省省委书记,省委书记责令吉林电视台禁放,内部还发了红头文件,要求大家禁传,后来这方面的报道连找都找不着了。

后来就议和。同时期,一汽一个搞冲压模具的人带队跑到南方,这两件事夹在一起,引发了第二次震动,所以“三口乐”到最后就演变成了风波。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电视报道在1993年还是1994年获得了全国最佳新闻奖,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播出。而当初我们在设计“三口乐”的标志时,就想设计个最通俗的,能让卖鸡蛋的人都能记住的标志。那时,家庭不都是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吗,所以我们取了个“三口乐”。标志是三个椭圆形——一个圆,三道口子,这个标志在1994年获得了全国最佳商标奖。受风波影响,“三口乐”没有量产。

第三个故事是我退休后被回聘的过程。一汽要搞家庭轿车,基本上和夏利[综述 图片 论坛]同档次,他们让我牵头负责,最后我也搞出来了。本来我在汕头的一位同学让我过去帮他,我刚到汕头,就被一汽叫回去搞家庭轿车。

华福林:第一个自动变速箱

早在1958年我们就开始做自动变速箱。这在中国还是第一个,我们不但自主开发出来,而且还装在红旗上,生产了2000多辆,现在都成了宝贝车。防弹车开始有自动挡,后来觉得不安全,就把它改成了四挡手动。

第一辆装有自动变速箱的红旗怎么做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赶庙会”。庙会怎么赶?就是把车拆了,零件摆到展厅里,组织全厂工人排队去看,让大家纷纷报名,看你能做哪个部件,几天能拿出来,你就抢。登记下来后,我们的技术人员就进行跟踪,从技术上配合。

结果一个月就捣鼓出来了。这里面还有件热闹的事情。这辆车本来是为了给“八一”建军节献礼。当天,在一汽共青团花园22栋旁(现在的花园)有上万职工,大家都等着开全厂报捷大会。本来预定9点钟开会,8点多钟就坐满了人。解放牌卡车搭的舞台,地上用红地毯铺着。

9点钟,车子没过来。一汽厂长饶斌(后来的一机部部长)开始讲话,然后组织文艺会,大家看节目,听相声。一直等到中午,车子还是没过来,大家等得肚子都咕咕叫。直到一点多钟,车子终于开到了大红地毯上,大家齐声欢呼,簇拥而上。

会议一结束,这辆车就开走了。我们上前一看,地上有一大滩油。问题就出在变速箱上面,献礼前一天晚上,这辆车一直在调试,结果没调好;献礼时,它还在漏油。我们分析原因,变速箱很复杂,通道都像迷宫似的,我们没样车可参照,开模具又来不及,只好用很厚的青铜板,用纸画了线后一点点抠出来。

红旗做到后来,平台变化就大了,尤其是在做红旗防弹车和1966年的三排座红旗时,这种变化尤为突出。红旗的演变是这样的:开始是上面提到为“八一”建军节献礼的那辆,这是一个大杂烩:发动机是凯迪拉克的,底盘是克莱斯勒的,车身是自己搞的。当时也谈不上什么匹配,能动就行。

后来就弄成两排座。在做两排座的过程中,我们借助于当时苏联利汉乔夫汽车厂派过来的专家,如试验专家和总布置专家等,他们找出了一些毛病。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学到很多技术知识。

红旗轿车在不断改进。质的变化出现在1966年,我们搞了个三排座,从底盘到车身等所有的东西全变了,这都是我们自己搞的。平台采用框形车架,以前是常规结构,就是两根梁。为降低车身,我们将其变成框形,中间可以凹进去。随着框形车架的变动,所有的悬挂系统,包括前悬架、后悬架、前后摆臂、运动臂、转向系统、制动系统都要改变,都要自己搞。

目前我们流行的是真空助力器,那时候我们在红旗上采用的油气刹车系统,当时也只在奔驰600采用,它的技术是串联总泵,而不是两个总泵。我们则是两个总泵并联。直到今天,汽车还是单套双管路,一个总泵,前腔,后腔,两套管路。我们则是双套双管路,分别承担一样的工作。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出来的,在世界上也是没有先例的。

实际上,红旗车上的所有物件,包括助力系统等,都是双套双管路,一套坏了,另一套马上开始工作。这种思路是为了保障红旗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要问那时为什么能想出来,能做出来?我们觉得是被逼出来的。我们底盘科当时只有十几个人,而乘客都非同小可,不像现在随便什么人都能买车,那时只有官员坐车,而且他们还不是一般的官员,都是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他们的车不能出任何问题,要保证产品和人的绝对安全。怎么保证?就只能逼着你每天满脑子琢磨。

在制造成本方面,1970年国家购买红旗时,车价每辆为4.5万元,但我们觉得那些车价值45万元都不止,估计要上百万元。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葛帮宁 编辑: o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