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一机部正式向中央写出报告,建议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内地建设一个能生产1—8吨汽车的生产基地。到了7月,又向中央和周总理报送了《第二汽车厂建设方案》。1965年12月,一机部正式任命了二汽建设五人领导小组,这五个人是:饶斌、齐抗(原
南京汽车厂厂长)、张庆梓、李子政和我。这个李子政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是一汽的八级工人,山东大汉,为人正派,敢说敢当,有水平有能力,在工人中很有号召力,一汽工人送他外号“李青天”。饶斌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毕生的贡献,被称为“中国汽车之父”。我们长期在一起工作,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说起来是五人小组,其实都是分散的。齐抗在南京,李子政在一汽,我在工厂设计处,张庆梓在一机部汽车研究所(长春)。
1965年下半年,饶斌和齐抗两人开始选址,从大足回来后,我也参加了选址。在此之前的1964年,我因为四川大足汽车厂的建设到法国考察,在巴黎就接到饶斌从国内打来的电话。饶斌当时是一机部副部长,也是我在一汽的直接领导,我们两人之间互相了解,工作上配合得很好。他在电话里说:“我被任命为二汽的厂长了,你也来,咱们一块干吧。咱们再干他一个汽车厂!”听到这一消息我也很高兴,作为一个技术干部,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中。自从回国后,我已经先后在一汽红旗轿车、越野汽车、古巴汽车配件、国内汽车厂整合、四川大足重型汽车等多个岗位上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二汽是我国将要建设的最大的汽车厂,在那里能发挥我更大的作用,我当然愿意去。再说二汽的厂长又是我的老熟人,我哪有不去之理。饶斌见我同意了也很高兴,他叮嘱我在国外要尽可能地多看一些汽车厂,多吸收一些人家的先进技术。1965年回来后,我把大足汽车厂的选址建设等事安排好了后就直奔湖北郧阳。
选址开始时,中国已是政治阴云密布,山雨欲来,当时中央对三线工厂的布局要求是具有“左”的味道的“靠山、分散、隐蔽”六字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我们当时就圈定了湖北、湖南、陕西、贵州、四川等5个省。在此基础上,我从有利生产、方便运输的角度考虑,提出厂址要在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要有较大的水源。我从大足来到湖北时,饶斌和齐抗已经开始选址并跑了好多地方,我是五人小组中负责技术和工厂设计的,所以在选址上我要补课,我带着吴庆时沿着他们走过的路线又重走了一遍。
我们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的宸溪、芦溪、沅陵踏勘,就是当年解放军剿匪的那个地方,那里山高洞多,《乌龙山剿匪记》就是在那里拍的。我专门到那些洞里去看了,那个地方做土匪藏身洞可以,但建设现代化的汽车厂就不具备条件了。我在四川綦江齿轮厂看到,从国外进口的精密设备在“山、散、洞”的要求下,被放在大山洞里。结果因为空气湿度太大,设备生锈,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我是反对进洞的。二汽是机械加工型企业,设备成千上万,再大的洞也放不了,况且潮湿问题也解决不了。
我们又从成都到重庆,再到贵阳,尽在大山里转圈子,最后,得知国家将修建从湖北襄樊到四川重庆的襄渝铁路,在报请中央同意的情况下,我们确定在湖北西北部的山区选址,大致从湖北的襄樊沿汉水向西一直进入巍峨的武当山,再向西进入秦岭地区。当时铁道部副部长彭明要为襄渝铁路选址,他从成都沿秦岭向南,我在陕西与湖北交界的白河县等他,然后和他一起走,这样,我们选的厂址就会始终和铁路在一起。在白河会合后,我和他一路向南,进入湖北,沿着武当山的北麓穿过郧阳到了郧阳和襄樊交界的谷城县一个叫石花的地方,在那里我们俩分手。这一路踏勘,我看中了郧阳这一带。它背靠大山,紧邻即将修建的襄渝铁路;滚滚汉水从身边流过,可以提供丰富的水源,足以保证生产和生活;襄郧公路从襄樊大平原往西,一直通向郧阳的大山深处,交通方便。于是,初步意向就在这里了。
我们选址小组共4人,李效时、何方、李岩朋和我。我们开着一辆北京211吉普,拿着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沿着李宗仁抗战时期修建的“老白公路(郧阳的老营到陕西的白河),在深山里逐点勘察,有的地方没有路就下来走。有一天,吉普车在狭窄崎岖的山道上开,一位在路边砸石头的老太太突然站起来横穿公路,司机猝不及防,只得猛打方向盘,猛踩刹车。吉普车闪过老太太,尖叫着刹在公路边上,我和司机把头伸出窗外一看,顿时一阵头晕,吉普车的车轮紧挨着公路的边,路底下是万丈绝壁,垂直下去,深不见底。司机吓得两腿发软,几乎下不来车。要是动作再慢一点,或司机处置失当,那我们就没有今天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我们在鄂西北和陕西南两地踏勘了20多个县,访问了80多个部门和单位,搜集了铁路、公路、航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灾异、水电、工农业等多方面的大量资料,经过综合分析,将厂址初步定在郧阳地区一个有近百户居民叫十堰的小镇。
十堰因为历史上建有十个蓄水的堰塘而得名。这里群山环抱,呈放射状分布着众多较宽阔的山沟,每一条山沟都向心地汇聚到这个几十平方公里的小镇。小镇离汉江27公里,有公路相通。十堰西南20公里的黄龙镇有一条汉江的支流叫堵河,水流较大,可以满足设计大纲需要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十堰东北80公里就是中国最大的内陆人工湖——丹江口水库,90万千瓦的丹江电站是距二汽最近的电源,二汽开工建设的电力可以依靠这里。设计中的襄渝铁路在十堰有一个车站,交通不成问题。十堰向南距襄樊200多公里,距华中重镇武汉494公里,和这两个大城市相邻,有利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十堰的四周都是大山,符合中央靠山、隐蔽的建设原则。十堰的地质和水文、气象等方面条件也比较好。就地质而言,十堰避开了武当大断层,没有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工业建筑设计可不采取抗震措施。十堰属南北气候交接地区,冬天较暖,取暖季节短,夏季高温天也不多。十堰历史上曾发生过1935年的7天7夜的大暴雨,所以在防洪上要采取措施,要按50年一遇的标准,对十堰的25个水库加固,疏通8条河流。在我所跑的山区里,就这个地方基本符合建设大型汽车厂的要求。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口述陈祖涛 整理欧阳敏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