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似乎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但在9月19日举行的花都汽车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却对这一观点泼了瓢凉水。他认为,中国汽车大产业、弱企业的发展之路,与“先有强企业,后有汽车强国”的正常路径是相悖的。因此,中国要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这其中的困难要充分估计,毕竟,“汽车强国和汽车大国完全不是一码事”。
鲁志强认为,要想成为强国,首先必须对“强国”的定义进行细化:一是要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和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二是拥有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和核心技术;三是拥有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和管理经验;四是拥有成熟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从消费者的层面来说,“强国”的条件是中国要生产出高质量、好品牌的汽车,改变中国低档货、便宜货的形象,中国自主品牌企业要拿出自己独有的优势,不仅国内的消费者喜欢买,国外的消费者同样也喜欢买。
他认为,造成中国目前这种“大产业、弱企业”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从发达国家来看,汽车强国一般处于后工业时代,几乎都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由于我们整体的发展水平低,汽车产业相关配套行业和成长环境等都会对汽车企业形成制约,汽车产业是不可能孤立前行的。
第二,中国和世界上其他汽车强国不同,我们的汽车企业骨干都是国有企业,是央企。这些企业的效益问题值得关注,这种机制能走多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三,宏观管理问题。中国汽车产业的许多问题都是老问题,这些老问题又是我国工业和企业普遍拥有的问题。比如说产能过剩,这个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就是产业政策的核心。所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执行效果很重要。
第四,自主创新问题。这是汽车产业提得最早、强调最多的问题,也恰恰是受舆论攻击、批评最多的问题,把它说成汽车产业的软肋也不过分。从自主创新这个角度讲,它涉及的问题更复杂,除了机制外,还有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需要时间,更需要积累。中国汽车企业为什么缺乏自主创新的驱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体制、机制问题。要实现汽车强国,就必须正视这些现实。
“我们在10年内能不能培养出中国的丰田、大众和日产,这个任务比其他任务更艰巨。”鲁志强表示,虽然成为汽车强国是大势所趋,但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还是应该尽快把“汽车强国”概念具体化、规范化,拿出实际的规划出来,把自主企业做大做强。
本报记者 黄少华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黄少华
编辑:
daiqi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