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定:电动汽车技术没有所谓的同一起跑线
2009年08月07日 17:17中国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对垒

不过,在中国人热衷的电动汽车问题上,杨嘉林却因对电动车“泼冷水”而被某些人认为是胆小的“保守派”。

早在上个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80年代,政府就曾确定在众多汽车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中,把电动车作为主攻方向。此举据说最初主要出于如下考虑:中国传统汽车技术比欧美晚了几十年;而电动车技术全世界都还没有大突破,我们现在与欧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可能后来居上。这就是今天盛行的中国电动车“弯道超车”论,“蛙跳式跨越”论的基础。

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汽车评论人李安定认为,实际上在电动汽车技术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同一起跑线”。他认为,不管是在电动汽车,还是在其他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中国与国外相比,实际上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近日也指出,那些坚持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业内人士,也许是受了一些从事新能源的科学家和企业的宣传误导,而他们大力宣传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政府的支持。董扬表示:“如果技术是完全成熟的话,我相信这个市场应该比现在大得多。”

“谈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目前在中国时机还不成熟。”杨嘉林认为,在找到能大规模供应的清洁新能源用于发电之前,电动汽车与燃料电池汽车一样都无法大规模生产销售。因此,“现在开发电动汽车并推动其产业化,应当首先考虑清洁电力供应问题。”

中国的能源结构与国外不同,火力发电占近80%的份额,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如果用煤炭发电供电动汽车使用,根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2003年的研究报告,从矿井到车轮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比使用汽油或柴油[综述 图片 论坛]增加至少一倍。中国已向世界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火电与这个承诺背道而驰。

另外,使用核电确实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可控核聚变技术还遥遥无期,目前只能利用核裂变;而核裂变也有很多问题,即使达到中国长远规划的目标,核电也仅占发电总量的百分之几。与核电相类似,太阳能、风能、潮汐等的发电量也有限,需要用来代替火电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不能全部供汽车使用。

杨嘉林分析认为,从长远发展考虑,将来的清洁新能源可以生产电力供汽车使用,因此电池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可能的方向。为了在将来清洁电力大规模供应时能够及时生产电池汽车,现在就要做技术上(尤其是电池技术)的准备。“但目前并无必要把汽车企业的战略重点,放在长时期内无法大规模生产销售的电池汽车上面。”

百年不“愈”的电动车痼疾

更何况,一百多年以来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所面临的技术障碍,迄今仍然存在。

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缺陷——电池,依旧是制约其发展的桎梏。杨嘉林认为,如果电池技术过关,用电机驱动汽车,即开发纯电动动力平台,是个相对简单的工程问题,在100多年前就做到了,在数十年后当清洁电力大规模供应时就更不是问题。

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从全世界范围看,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并不过关。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锂离子蓄电池,“能量比”也只有汽油的1/50。如果PK一下,50升一箱汽油可以驱动小型轿车轻松跑上600公里;电动车一次充电续航600公里其实并不难,只是所需的电池组的重量起码一两吨重,而且工作时产生的高温足以把乘客烤糊。

不仅如此,由于锂离子电池成本极高,即便搭载在电动汽车上,普通消费者也难以承受。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电动车研究室主任陈全世告诉《中国周刊》,电池技术和成本,仍然是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两大命门。

号称已经突破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瓶颈的比亚迪,2008年就量产了F3DM[综述 图片 论坛]双模电动汽车(一种可充电的混合动力车),且将于今年推出纯电动汽车E6[综述 图片 论坛]。但是据一位企业内部人士称,比亚迪已经申请专利的“铁电池”技术,如果要批量投产,仍需在电池组的稳定性和控制方面进一步完善。

“毕竟电动车除了电池、还有电动机动力总成、电控系统,车型平台的核心技术;如同手机电池产量世界第一,不意味作手机一定超过摩托罗拉、诺基亚。”长期关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安定认为,电动汽车要从实验室走向普通百姓,光在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还远远不够。

让比亚迪也感到头疼的是,电动汽车一旦上路,该如何解决充电难的问题?

同属新能源车的混合动力车虽然和电动车一样贵得吓人,起码不改变传统汽车的加油方式让人们可以接受。电动车则要建立完全独立的充电网络,不管这笔巨额投资由谁出,是国家(全体纳税人的钱)、是电力公司、还是电动车生产厂商,都还有商量。

李安定认为,政府和专家应考虑到:加油是动态的(一两分钟),充电却是静态的(几个钟头);加油站占的是两条车道,充电站占的却是一大片停车场。而且充电的频次比加油高得多,网络密得多,光是在城市中安排充电站用地,就是一个让城市管理者棘手的难题。

还有一个国情是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大,鲜有住别墅趁车房的。中国人一座楼几百家,骑电动自行车,到家提着电池上楼;开电动车,能从28楼拉一根电线通宵充电吗?

陈全世指出,充电系统是电动车辆的基础设施,建立一定数量的公用充电站、配备专用电缆及插座等是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关键,没有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尤其是充电站,即使电动汽车的技术再先进也等于“零”。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