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林:科学的新能源车战略对中国至关重要
2009年08月07日 17:17中国周刊 】 【打印已有评论0

当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力推的一项政绩工程,而传动燃油发动机节能和环保技术的改进却鲜有人问津时,有专家跳出来说,电动汽车可能不是天上掉下给中国汽车业的一块“馅饼”,反而成为让中国汽车业栽大跟头的一个“陷阱”。

中国周刊记者杨小林北京报道

“令人担忧的是,至今还没有人站出来负责任地指出,什么是在50年内能够大规模供应代替石油的清洁新能源。因此交通能源的基本转型至少在50年之后。”杨嘉林作上述发言时,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等官员,正在主席台正襟危坐。

5月14日,人民大会堂。当天,杨嘉林受邀参加了由科技部、工信部和经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汽车业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高层论坛”,被安排坐在主席台对面的“专家席”。在万钢、李毅中以及另一位国资委官员的开场白过后,杨嘉林作为第一个发言的汽车专家接过了话筒。

这次论坛议题是中国汽车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实现汽车业跨越式发展的重点、科技进步在汽车业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汽车骨干企业的责任与使命等。不过,杨嘉林一上来就对国家提出的赶超式新能源汽车战略提出大胆质疑,给整个论坛泼了一盆凉水。

另一种声音

一位从论坛归来的媒体人士近日告诉《中国周刊》,杨嘉林的发言,是电动汽车专家出身的万钢部长,近几年以来极少听到的“另一种声音”。“在此之前,更多的专家是对万钢主导制定的新能源车发展战略进行鼓吹,而杨嘉林则敢于提出质疑,并对国内涌现的新能源车产业化热潮大泼冷水。”

“我的发言就是说给万钢部长听的。因为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我们的战略急于求成,政府就会误导企业和消费者。”从人民大会堂的那次论坛回来一周后,杨嘉林告诉《中国周刊》,现在国内太急于在新能源车上寻求技术突破,却忽视了未来的新能源供应问题。

前些年我国把注意力放在燃料电池汽车上,仿佛只要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成功就解决了能源问题,忽略了氢气大规模供应问题。一些汽车企业在燃料电池汽车上面耗费了数以亿计的研发资金,尽管在技术上有成绩,很多年后可能有用,但对汽车产品的节能减排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我们一定要汲取这个教训。”杨嘉林认为,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计划没有建立在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基础上,会把汽车企业置于危险的境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也许会领先,但主流产品(传统燃油汽车)没有竞争力,最终可能像美国“三大”一样濒临破产。

作为给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把脉”科技部部长,万钢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种与“主流论调”意见相左的声音。在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之前,万钢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氢燃料电池。

2007年3月,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技术专家位置上退休回国的杨嘉林,联合国内外的25个发动机技术专家,向国务院发去了一封名为《开发车用动力技术、尽快减轻交通能源压力的建议》的信件,对国家投入大笔资金研发氢能源的做法提出质疑。

“26位专家联名上书质疑汽车氢能源技术前景”的媒体报道一出,反响巨大。“国家已经没有像前几年那样,在氢能源研发方面大手笔投钱了。”虽然两年前的“联名上书”迄今未得到官方回复,但是杨嘉林相信,当初提出的意见“多少还是得到了政府的采纳”。

受邀参与论坛并与万钢部长“面对面交流”,让杨嘉林感到受宠若惊,那次出席论坛的嘉宾不超过60人,来的都是企业一把手和像万钢一样的部委高官。“他们邀请我去,就是让我提不同意见的吧!”虽然对现有新能源汽车战略“直言进谏”的事自己做了不少,但事后杨嘉林坦言,为了说真话确实让自己承担了不小的压力。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编辑: buyh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