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付出美元18亿买来五大效应五大难题(2)
2010年08月06日 13:41车语者 】 【打印共有评论0
更大的集聚效应的互补,可以使沃尔沃品牌增值,更可以令吉利汽车旗下的所有汽车品牌增值。

五、借高上驴效应

为了收购沃尔沃,李书福一两年内,收获了国内外数位拥有海外教育和工作背景的市场运作、财务运作、汽车研发、市场营销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如在收购沃尔沃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张芃等,同时推出了千人研究生计划,开始大量培养人才。

而且,随着并购成功,沃尔沃轿车进入中国,沃尔沃轿车的品牌价值也将得到普遍认可和充分发挥。

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世界领先的预防性安全技术的沃尔沃产品本身,具有诱人的魅力。

如带自动制动功能的碰撞警示系统(CWAB),司机没有实施制动而系统测算碰撞即将发生,车辆将自动制动。还有利用雷达传感器不断监测前车、自动调整车速保持与前车的预设距离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综述 图片 论坛]);可以警告疲劳与精力不集中的驾驶员的独特技术的驾驶员警示控制系统(DAC);全论驱动系统;可以计算司机预计的行驶方向与汽车实际行驶方向之间的偏差、能够计算车辆的侧倾率,监测逐渐累积的打滑情况、提前以更高的精度进行调节的进一步完善的DSTC功能;可以减小发动机扭矩并对一个或多个车轮进行制动,帮助抵消翻滚倾向的防翻滚稳定控制系统(RSC);可以在陡坡上用1档慢速行驶时提供辅助,使汽车保持稳定的慢行速度,让司机能够专心驾驶的陡坡缓降控制系统(HDC);减震器可在几分之一秒内完成调整的先进的自动调节式汽车底盘系统——4C主动底盘系统等。

在汽车行业广泛应用的三点式安全带、两级出发安全气囊、汽车安全玻璃、三元催化等技术,均是沃尔沃的“代表作”。近年,沃尔沃又发明了可以自动刹车的城市安全系统及行人保护安全技术。尽管连年亏损,但其研发投入跟奔驰宝马却相差无几。

面临重任,吉利汽车定会不遗余力,发挥人才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实现一次超越。

任何事业的成功不会一帆风顺。吉利汽车经营沃尔沃,未来面临五大难题。

一、技术创新难驾驭

中国汽车技术与中欧汽车技术差别太大。有些技术需要时间的积淀,短期之内看不懂,学不透,在带领沃尔沃轿车公司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上,还难以摆脱对沃尔沃团队的依赖性,难以发挥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但人事上的主导权将随着人才资源的融合逐渐摆脱这种依赖,人才为我所用,必将发挥最大作用,从而主导技术创新,保持沃尔沃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二、科学研发难介入

汽车技术不进则退。沃尔沃技术也存在着继续研发的问题。相关知识产权随沃尔沃属于中国,相关的研发不能停止。吉利汽车拥有自己的汽车科学研究院,可以逐渐解决领导研发的问题。

三、沉重包袱难承受

在和福特签订最终的买卖协议之前,全部27亿美元资金都已经安排到位。这笔钱一半在国内融得,一半来自海外;其中,国内的融资一半是吉利的自有资金,另一半是从国内银行融得的并购资金;国外的融资则来自美国、欧洲、香港等多个地方。收购沃尔沃所需的全部27亿美元中,仅有四分之一的钱由吉利自掏腰包,折合成人民币约合40多亿元。未来包袱沉重。但以吉利的发展能力消化这些债务,不需要太长时间。

四、中欧文化难融合

中欧文化有差距。价值观不同,难免产生各种矛盾。好在吉利拥有具有海外研发和工作背景的各类人才,逐步实现融合,不是太大问题。

五、车型技术难消化

长期外聘国外人才,国内人才的技术消化一时无法实现。长期靠外国人生产原有的产品,要解决工会干预范围内的劳资问题、研发投入、技术投入问题,还要应付市场需求,占领市场的都是原有产品,消化原有技术生产自己产品之前,基本上还是为人作嫁。

以上问题,相信吉利正在面对。难题面前,会激发吉利更大的动力、智慧和激情,去实现更多的创造。

并购完成,等于成功了一半。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报道:

吉利海外收购完成 沃尔沃前景三大猜想

吉利收购沃尔沃 其未来面临隐忧和机遇

沃尔沃终投吉利怀抱 漫长婚约终于礼成

吉利完成收购沃尔沃 后期运营资金压力不小

沃尔沃车价整体跳水 吉利收购欲扭转全局

吉利完成收购沃尔沃:一手交钱一手交权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wangq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