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的天津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发改委产业司司长陈斌发表了针对汽车产能的调研结果:截至“十二五”末期,我国主要30家汽车企业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124万辆,结合各个地方的产能规划,还将远超过这一数字。
陈斌的发言抛出了对产能过剩的担心,同时也给了行业提醒,但并没有公布具体的调控意向和措施。这依然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担心,唯恐再次生产过热,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被提及了数年之久,在每一次产能调控过程中,汽车企业都如临大敌,新厂扩建、新合资企业获批等都要经过繁琐的审批手续,“产能过剩”让汽车行业不寒而栗。
但是,此前两次主管部门对于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担心,都没有发展成实质性的过剩,甚至部分企业还处于产能紧缺的状态。所以,产能过剩对于在汽车强国目标指引下,仍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业来说,或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此次主管部门提醒产能过剩剑指地方政府,从目前的规划来看,地方政府的项目规划是庞大的,且给出了不少优惠条件筑巢引蝶,比如长沙计划于2015年达到120万辆整车产能的规划、合肥的新能源项目,以及鄂尔多斯激进的汽车策略等,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将汽车产业列为当地的头号支持项目。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的扩建也是以企业为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企业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生产节奏。产能是否过剩,企业是知道的,也就是“鞋和脚”的关系,“鞋”是否合适?只有“脚”自己知道。
其次,老生常谈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实是结构性产能过剩,也就是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因为市场的退出机制不明显,上述统计将无效产能都统计进来了。
现实的情况是,从目前主要的车企来看,产能利用率仍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东风日产为例,其2009年整车销售已经达到52万辆,但是其此前公布的产能只有46万辆,工厂一直在调整生产节奏以提高产能利用率。
最后一方面是,即使有产能过剩的苗头,这也是以一种短期现象。因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目前锁定的目标仍主要是国内市场,出口所占比例甚小,2009年1379万辆的产量,出口量仅为37万辆,所占比例仅为2.68%,即使是出口最好的2008年,比例也仅有5%。
这种情况与我国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汽车大规模出口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德国、日本等国汽车产量的40%以上用于出口,而中国汽车产品基本是在国内销售。
据统计,目前在建和规划的汽车产能到2015年将达到3000多万辆。据预测,2015年国内汽车需求量顶多2000多万辆。如果届时中国汽车的出口比例可以占到汽车总产量的20%,那么将消化600万辆的产能,只剩400万辆产能,产能利用率也超过了80%,完全处于合理区间。
但这有一个前提是,中国汽车出口必须转变增长结构,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并掌握核心技术。如果我国能在“十二五”末成为汽车强国,出口量大幅上升,届时产能过剩将真正成为一个伪命题。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丛刚
编辑:
wangqing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