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企业如何避免染上"大企业病"(2)
2010年09月15日 10:28重庆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少企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不是管理红利。国企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体制的原因,更容易受到政府和政策的支持,获得垄断优势或者资源优势,而非核心竞争能力的优势。

——国企的人事管理机制容易滋生“大企业病”。近几年,国有企业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但是不管怎么改,都没有形成真正的面向市场的人事用工制度。原因也很简单。好的国企,薪酬福利比较好,没有一点“关系”很难进入。既然有“关系”,那不管怎么改,都是“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因此,机构越来越臃肿,效率越来越低下,很容易滋生“大企业病”。

由于职位“珍贵”,国企里普遍存在着“求稳”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又由于缺乏客观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员工往往唯领导马首是瞻,一切围绕领导转,领导让做什么,才敢做什么,不是领导交代的,都是次要的事。在一个不敢承担责任、不敢大胆创新的企业,“大企业病”会越来越严重。染病后未得到及时治疗,等大家都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尾大不掉”,病入膏肓了。

——国企的领导作风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导向。在国有企业里,领导风格也是滋生“大企业病”的重要因素。我们曾接触过一家国企改制过来的民营企业,500多人。其成立时间不算太长,但已经染上了严重的“大企业病”。集团公司的经理、主管叫“处长”、“科长”。原因是下属公司叫经理,要区别于他们,而且去政府办事的时候这样叫起来好听。这个企业,大家喜欢互相叫“领导”,等级意识非常强,执行力却非常差。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所有人都看领导的脸色,对老板没有人敢说“不”字。

老板倒是非常着急,下了很大的力气,引入了很多管理方法,但往往实施不下去。即使执行下去了,员工也是一片怨言,这位老板很困惑。企业依靠政府资源,发展倒是非常快,但越是发展快,管理越是跟不上。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大企业病”。企业管理层多来自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工作作风和思想意识被带了过来,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很难改变的文化。而老板的“一言堂”作风,又导致企业缺少畅所欲言、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家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多做事,因为多做就多错,错了就挨罚。

相关报道:

力帆、隆鑫、大长江入围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

日进亿元的“大企业”与节能减排的“小算盘”

张豫:广汽搏大不差钱 企业竞争力亟待提升

中汽协:4月份摩托车企业销量排名大长江位居第一

北汽徐和谊:企业做大做强关键是技术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wangq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