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 不断成长的中国汽车强势品牌
2010年12月14日 09:58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去年,中国大街上发生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国产品牌“比亚迪”(BYD)超越业已建立深厚根基的国际品牌“大众”和“通用汽车”,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汽车品牌。以来自 Berkshire Hathaway的2.32亿美元为支撑,该公司在研发领域投入巨资。今年5月,戴姆勒-奔驰公司宣布该公司联合比亚迪在深圳成立了一处研发中心,两家公司各投资3亿元人民币。这对一家电池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几年前,前奥运体操运动员李宁设法实现了近代历史上最令人叫绝的伏击式营销(ambush marketing)。当他被钢丝吊到空中,绕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一周并点燃火炬时,出资2亿美元的官方赞助商“阿迪达斯”只能无奈地在台下观看。在40亿观众面前,李宁品牌的运动装被推向国际舞台。此后的星期一,李宁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涨幅达到3.4%。去年,该公司的展销厅在耐克的后院——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开张,而位于纽约市的另外一家旗舰店则签约NBA球星沙奎尔·奥尼尔为其品牌代言人;尽管如此,其海外销售额仅占其营收的1%。首席执行官张志勇强调称,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表明他们正在走向国际化。这一国际化走向对于品牌顾客的回归至关重要。

1903年,两名商人(一名英国人、一名德国人)投资约65000美元,在青岛海边小镇开了一家酿酒厂。The Nordic Brewery Co. Ltd(青岛分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依靠欧洲技术成立的酿酒厂,每年生产2000吨啤酒,产品销往上海、天津、烟台和大连。数十年来,该公司多次易主,从日本人到中国国民党,再到1992年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之后,该公司成为发展最迅速的消费品公司,并在香港股票交易所上市。Anheuser-Busch 持有该公司27%的股份。今天,该品牌在50多个国家销售,占中国啤酒出口量的一半。

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中国品牌的实力来源于非常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个市场最近才接纳了品牌的观念。对于依靠低成本、低利润率和大规模生产优势取得成功的经济体来说,重视品牌价值是消费者新的诉求。这是一个尚待彻底征服的市场:中国人均一年仅仅消费30升啤酒,而澳大利亚人均消费104升,英国人均消费99升,美国人均消费81升。仅有12%的中国家庭拥有汽车。无可否认,品牌运动鞋的价格是非常高昂的,然而一美元左右的廉价、无品牌的鞋产品弥补了这一缺憾。

但是,这正是中国品牌能够在海外市场上找到机会(如果他们正确地选择市场)的原因所在。这些可能是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例如金砖四国(在这些国家,能够承受的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品牌时的重要因素之一)。Ogilvy &Millward Brown于200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品牌具有创新性,并且物有所值,拥有无法撼动的价值主张。在受到经济衰退冲击的市场上,尤其是西欧,物有所值观念盛行,因为这种观念主导着美国的消费群体(例如大学生),对这些人群来说,平衡预算极度重要。对他们来说,海尔的桌形冰箱可优化空间利用,算得上是巨大的创新。海尔已将其营收的4%投入于研发,并在东京和美国创建了本土产品开发团队。而与此对应的是,多家跨国公司即便将其设计中心转移到中国,他们也不愿向消费者宣布这一情况,因为他们认为这将导致消费者产生负面看法。当跨国公司面临观念转变时,中国品牌有机会宣传他们自己的品牌创新故事。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报道:

走出国门 不断成长的中国汽车强势品牌

五大关键词点评中国汽车行业:在整合中前行

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无人喝彩的增长

2011年 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做好“着陆”准备

工信部明确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jiazhe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