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市探究治堵举措 是否"对症下药"引关注(2)
2010年12月16日 14:39光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如果人车交通不能完全分离,就会陷入拥堵――扩张――再拥堵的恶性循环

汽车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人员和物资流动效率,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如今,汽车却变成城市效率的“杀手”。

“汽车和城市本应是同盟,现在却处于‘战争’状态。”西方著名城市规划评论家简 雅各布斯指出,这是由于西方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个致命弱点,就是不考虑人的存在。

“人车混杂在地面道路上,这是交通拥堵的原因;人车混杂在户外空间,这是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董国良表示,“两个混杂”是造成包括交通拥堵在内的各种“城市病”的万恶之源。

“例如,人车混杂在地面道路上,使机动车通行只利用了道路面积的60%,交叉路口的红绿灯又造成交通的间断停顿,使通行能力只发挥了30%。综合起来,道路机动车通行能力只发挥了1/5;而市区扩张最终使机动车交通量增加5倍,这样的交通岂能不堵?”

“如果不能在市区三维空间的利用上实现人车交通完全分离,使道路通行能力大于高峰时段的交通需求,就会陷入‘拥堵――蔓延――更拥堵’的恶性循环。”董国良说,“城市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交通论交通,永远也摆脱不了这个恶性循环。”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将二环路和三环路由一般主干道改建为城市快速路。改建初期,高峰时段平均车速由原来的每小时20公里提高到每小时50公里,5年之后,两条环路又重新拥堵,回到甚至超过原来的拥堵水平。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刘小明感慨:“我们对城市交通的特征及其内在规律还缺乏足够的、准确的认识。因此,我们解决交通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就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也就是自然的结果了。”

公安部、建设部“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严宝杰指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转变和创新观念。一是目前国际上提出的紧凑型城市理念,可以解决一些城市和交通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二是要把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放在一块考虑,如果两个规划“两张皮”,很多问题不好解决。

如何实现畅通――紧凑――再畅通?“节地畅通城市模式”值得关注

近年来,由于北京城区不断向外“摊大饼”,人均交通距离由5公里增加到了15公里,为解决出行问题,大量市民不得不放弃步行和骑自行车。同时,人们的工作地与居住地越离越远,许多市民不得不改用机动车出行。据统计,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机动车使用频率提高了1倍以上。

在上海世博会上,董国良提出的“节地畅通城市模式”(简称节地模式),作为唯一的城市新模式在中国国家馆展出,引起人们关注。

简单地说,这是一种人车全面分离系统,相当于把目前城市的地下车库拔高到地面,变成地面架空层停车,同时把地面道路改造为完全没有红绿灯的汽车快速路网;此外,将各个架空层屋顶平台用连廊连起来,形成连通整个市区的人行和自行车道路系统。

据介绍,城市的内在动力机制应该是“畅通――紧凑――更畅通”,节地畅通城市模式就是要形成这样的机制。具体来说,地面快速路网是约占市区面积20%的地面道路,专供汽车行驶,交叉路口设简单立交桥,取消红绿灯,使汽车连续行驶,道路通行能力提高5倍;大面积地面停车库,约占市区面积的40%,停车位数量增加10倍;大面积架空平台,指的是地面道路上方设盖板,盖板与地面停车库屋顶相连,形成约占市区面积60%的架空平台,上面布置建筑物、平台花园和步行自行车道路网;地面花园分散布置在每个街区,约占市区面积的40%,与上述的架空平台共同构成占市区面积100%的人的活动空间,市区绿化率高达60%。

目前,在国土资源部的推动下,长沙市已建成一个4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节地模式街区,停车位数量增加10倍多,绿化率高达60%,被誉为“宛若洋溢着现代都市风情的世外桃源”。

“如果用节地模式来改造北京城,可按功能混合的方式来布建。”董国良说,首先利用通州区以北300平方公里的预留地,投资2000亿元,就能容纳1000万人;目前的通州区CBD新扩区、丽泽拆迁区等,完全可以按这种模式建设;对于老城区,二环路以内的建筑可以恢复历史原貌,仅仅中心街区道路用节地模式进行改造。(记者潘少军)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报道:

发布交通拥堵措施 北京“治堵”左右为难

汽车业界观察员表示:治堵当如治水

“最给力”治堵措施背后的民意

治堵方案征民意 超过七成居民认可尾号限行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inyz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