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迎秋:发展新能源车需要开放思维
2010年12月18日 11:43中国汽车市场 】 【打印共有评论0

进入吴迎秋专栏主页>>

李书福最近又去了山西,除了和山西省政府领导洽谈在晋投资以外,他还有别的关注点——吉利在山西的甲醇汽车项目。甲醇作为替代燃料是一种高能、低排放的理想选择,山西又是我国甲醇资源优势省区。李书福显然很有眼光。

但甲醇汽车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长期以来,甲醇汽车的商业化应用仅仅局限在山西、陕西等寥寥几个建立地方标准的省份。李书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连年在两会上提案呼吁建立国家标准。但直到目前,最具应用价值的低比例甲醇汽油国标仍未出台。

甲醇汽车的尴尬局面,其实反映了国内新能源车发展思路的重大缺陷:缺乏开放性。而新能源汽车恰恰是一个最需要开放性思维的领域。

首先是技术路线的开放性。我曾和多家跨国公司的高层人士交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和方略。无论是以混合动力起家的丰田、以氢动力著称的宝马、还是专注电动车的日产都没有“以偏概全”,除了自己最擅长的路径,也都在其他技术路径上投入颇大。他们纷纷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在世界范围内看必然是多元化的。从时间上看,现在还看不出哪一种路径最终将“一统江湖”;从地域上看, 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技术路径的适应性也不尽相同。

其次是研发方式的开放性。从今年的巴黎车展可以看出,各个跨国巨头发展新能源车都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联盟。有的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结成了电池研发伙伴,也有整车企业之间建立起开放的研发平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奔驰,这家曾经对新能源车持保留态度的车企,最近四面出击,和比亚迪、丰田、大众建立起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合作。奔驰的老板蔡澈是个聪明人,他显然意识到了,起步较晚的奔驰需要“借力”,而借力则需要开放的心态和思维。

巴黎车展之后,我曾撰文提出,国际巨头的新能源车发展比我们想象的快。现在看来,快就快在了“开放”上。

反观国内。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新能源路径只剩下电动车、所有的资源都投给它、政策利好都偏向它;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国内的新能源企业开始“闭门造车”,营造“小圈子”,打起“小算盘”。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几个央企串联起来搞的所谓“新能源车央企联盟”。表面上看是为了加速发展、“弯道超车”,是为了集合力量、避免各自为战,但“央企”联盟的身份准入制度已经决定了这个联盟是个封闭的“精英沙龙”。该联盟甫一出炉,就有不少企业和业内人士提出质疑:上汽、吉利、奇瑞、比亚迪这样的“非央企”莫非也要自己成立一个“非央企联盟”?“央企联盟”的成立是为了聚拢力量还是为了聚拢利益?事实上,中国以外的其它地方都没政府出面来直接“督导”新能源车的发展,更多的是给新能源车开放、宽松的空间、提供一些必要的政策辅助。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报道:

吴迎秋:车展关注混合动力和自主品牌汽车

资深评论家吴迎秋:被误读的“弯道超车”

吴迎秋:沃尔沃首先要做的是回归“豪华”

吴迎秋:难忘吉普

吴迎秋:自主品牌升级不是件简单的事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吴迎秋 编辑: linyz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