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扬:入世十年 中国自主品牌的得与失 (3)

2012年01月09日 10:06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作者:中汽协董扬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现在有不少人指责汽车企业避难趋易搞合资,其实这条路并不好走。当时很多大公司怕有风险,不愿意合资,同意合资的仅一些中等规模的外国公司。还听说有某国的汽车企业决定一致行动,只卖汽车给中国,不来合资,以免我们通过合资学到技术,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因为缺少资金,曾有一个项目需要使用外国政府贷款,而因政治风波拖了两年,致使原本先进的产品在中国投产的时候,在原生产国已停产换型。为了合资,我们拿出最好的资产,派出最强的干部。最初参与合资的干部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曾有合资企业中方总经理因压力大而自杀。我至今也认为这位总经理是英雄,他的自杀是为中国汽车工业而牺牲。

有人指责汽车合资企业让外方得了利益大头,这是事实。但我想指出,与中外股东双方相比,得益最多的国家,既有了发展经济所需的汽车产品,又发展了经济,又得到了巨额税收,还解决了大批就业。其次得益的是用户,直接可以购买使用国际水平的产品。参与合资的中国企业是得益最少、干活最多、挨骂最多。部分专家和领导忽视国家大政方针,忽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单纯就事论事指责汽车生产企业,这样有失公正。

也有人质疑,轿车为什么不能像卡车、大客车那样只引进,不合资?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产品属性不同,卡车、大客车是生产资料,用户主要追求性能价格比,而轿车是生活资料,用户主要追求质量和品牌。当初卡车和大客车都有过合资生产,后来因价格太贵,性能价格比拼不过解放、东风金龙、宇通而停产。而在轿车的合资生产中,广州标致、北京吉普都因产品更新慢,质量也不过关而经营困难,南汽也曾引进过菲亚特的轿车,因为是引进技术而非合资,管理不严格,质量始终不过关,最终只能失败。总之,卡车、客车、轿车,都有过合资也过引进,最终是市场选择了卡车客车走引进消化进步之路,而在轿车领域合资项目胜出,更准确地说,是注重质量和产品更新的轿车企业胜出,不注重质量和产品更新的轿车合资企业也被淘汰出局。卡车、客车、轿车的不同道路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还应指出的是无论是投资合资的中方公司,还是派驻合资企业的中方干部,都没有忘记要最终建立自主品牌的轿车生产。被大家视为英雄的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曾说过,是引进合资奠定了奇瑞自主开发的基础,没有从合资起步建立的零部件体系,奇瑞是不可能搞自主开发的,他本人也是一汽大众培养出来的干部。曾有某机构指责某大国企不重视自主品牌,证据是某些年份企业利润99%来源于合资企业,但同一份资料表明,这个大国企将从合资企业得来的利润大部分投向了自主品牌建设。这不正好说明这个企业走的是先引进合资,再干自己品牌的路线吗?

很多人,包括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指责汽车行业“用市场换技术”失败了。对此我坚决不同意。我认为,我们的汽车行业没有独辟蹊径,我们走的完全是中央制定的改革开放路线。现在汽车行业大而不强,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和阶段。人们批评汽车行业的分散,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零部件薄弱,这些都对。但我想在此指出,这些问题,在所有制造行业都存在!而且很多行业比汽车行业更严重!有人举“高铁”和“核电”的例子来指责汽车行业,这不可比,因为它们是垄断行业!

如果说汽车行业这三十年与其他制造工业相比,在管理上有什么不同,那唯一的不同是市场准入一直没有完全放开,民营资本在整车制造领域有限开放,其他产业资本进入的也很少。这样做至少有一点好处,就是汽车行业的生产集中度远好于钢铁、家电,至于是不是也耽误了汽车行业的“海尔”、“联想”诞生呢?我不知道。

总而言之,三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是完全按中央制定的改革开放路线前进的,在轿车领域采取的先引进合资,再自主开发的路线是正确的,目前是自主品牌轿车最困难的阶段,这是必然的过程,必经的阵痛。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抱怨,而是正视困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liushan] 标签:自主品牌轿车 自主品牌企业 合资品牌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