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少了,小汽车多了,但其实两者之间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们将承载不同的功能,小汽车为人们提供了快速的个性的机动化移动,而自行车则为人们贴上健康、时尚、亲近大自然的标签。
本报记者 杨 秦
自行车:堪称新中国第一个普及型工业品
细究起来,自行车在新中国担当重要交通工具的时间相当漫长。
1950年4月,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诞生在天津,上海、广州和青岛也相继建立起大型国营自行车厂。
在当时的岁月里,人们普遍认为家里能有一辆自行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方面它标志着家庭富裕程度,更重要的是它确实给家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虽然当时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往往是一个普通居民半年的工资,但人们对自行车这种“新颖”交通工具一直表现出了无比的热情。整个上世纪[综述 图片 论坛]60年代和70年代,自行车都是最紧俏的工业品。
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依然还是人们急切需求的代步工具。1981年秋,湖北应城农民杨小运超额出售公粮两万斤,国家问他想要什么奖励,杨小运回答:我想要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一方面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使得自行车得以大规模制造,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各大自行车厂迅速提高产能。上海自行车厂1981年的产量跨上213万辆大关,1988年突破300万辆,1989年则达到340万辆。自行车成了中国第一个普及型工业品。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保有自行车数量达到5亿辆。当时,在我国各个城市,自行车的洪流无处不在,我国也被认为是自行车的王国。
然而,也是在1989年,中国自行车产量达到峰值,第二年便如雪崩一样滑落。1990年,中国自行车产量下滑到3141万辆,比上一年减少1/4。国内传统车型市场从此一蹶不振。从消费角度讲,“自行车消费王国”开始走上没落之途。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杨 秦
编辑:
b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