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汽车讯 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于9月3-5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论坛上多位专家的发言中都提及,目前中国汽车发展已现产能过剩苗头。更有学者担心,如果在新能源领域规划不够科学、及时,恐怕也将涌现产能过剩。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发言中指出:“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式发展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他说:“在国家兼并产业重组的背景下,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在国内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的推动了广大企业研发、生产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热情,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产能急速扩大。记得去年我在这里演讲时曾经提出,要高度重视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苗头,今年初我们对汽车行业主要汽车企业集团进行了第五次汽车产能情况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主要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形成的整车产能1395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整车,根据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了解的规划情况来看,“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供大于求,在老百姓的眼中也许并非坏事,但从整个行业甚至整个国家的角度看便便是另一种情况。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认为:“产能过剩之后就会造成低价、不规范、恶意竞争。这些企业各自投资都无法收回,整个产业也就会遭遇重大挫折。我希望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不要有大的闪失,不然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可能几百万的场地,几十个厂家都要毁掉。不是我们所能预见的十几万亿或者几万亿的GDP或者几万亿的利税,这个支柱产业可能就拖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面对这样的风险,产能过剩的隐患不但没有得以消除,甚至延伸向了新能源领域。人们高涨的热情和期望为这个热点方向引入了更多的投资和更高的回报预期。据与会专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已为地方经济带动了百亿投资。预计未来一年内仍有望为地方带动产值200至300亿。而新能源车的发展将最终实现在三个阶段,2010年实现万辆级新能源汽车的示范应用,在2015年能够实现百万辆级的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最终到2020年希望能够达到千万辆级的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的市场。
但期望越高,失望可能越大。据分析人士指出,相对于国内各家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高歌猛进,合资企业的表现相对低调。据企业人士介绍,目前的暂时“无为”源自几方面因素。首先,新能源车的技术仍有瓶颈,无论是混合动力车型、纯电动汽车还是燃料电池车,在电池方面仍有难题未被攻克。其二,新能源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时日。其三,单品成本过高,即使接受政府补贴亦无法将价格拉入普通百姓可承受范围。而如果冒然扩大产能,加大投资,也许能够通过扩大数量拉低单品成本,但三点问题只解决其一,仍无法产品畅销的前提。最终恐将造成产品滞销,资金无法回流的后果。所以“以逸待劳,伺机而动”成为了他们的新能源良策。
该人士认为,目前对于新能源领域,我们确实应该大步走向世界先列,但跑得快不如跑得巧,在高涨的热情下我们更应选择合理的策略。例如日本企业选择抱起团来取暖,结成多种新能源产业联盟,将风险和成本控制在最低,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可如欧洲企业选择量力而行,前期通过混合动力、柴油等节能型技术逐步过渡到新能源领域。
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中,考验的不光是整个行业的热情与期望,更是在斟酌取舍间流露的勇气与智慧。虽然在日韩欧美间中国的汽车产业仍然属于小字辈,但我们并不缺乏勇气与智慧,希望在新能源的浪潮中我们能躲避开风浪,愈行愈远。
(文/采访组)
相关专题:
相关报道: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汽车”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汽车频道(010-8445824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baojx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