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12年的车市将划上一个句号,相对而言,今年车市在相对平淡中度过,既没有高歌猛进式增长,也不像2011年那样悲观。
然而,再平静的湖面,也会荡出涟漪。今年6月底,广州突然宣布限购,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年中市场变得热闹非凡。业界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汽车市场全面收紧?其他地方是否会效仿?是否成为限制中国汽车消费的紧箍咒?
不明朗的前景,当时着实让各个车企捏了一把汗,尤其是以华南市场为大本营的日系品牌。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真正让日系品牌头疼的,却是两个月后的中日关系紧张。
不过,车的魅力,在如今的特殊时期,就如附了魔力一般,并非一纸文件能限制。在广州市场,经销商在短短3个月后,便能淡定应对所带来的冲击。而相隔几千里的北京,限购刚满2年,销量已经恢复至60多万辆。
从全国数据来看,今年前11月,我国汽车产销1748.29万辆和1749.3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5%和4.0%。在最为主要的乘用车板块,今年前11月产销分别完成1408.13万辆和1403.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3%和7.1%。
其中,SUV市场持续着前几年的火热,销量增幅依旧数倍于整体市场。巨大的市场,必然吸引来众多高手,车企间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全新胜达、全新宝马X1、3008、广汽传祺GS5、别克昂科拉以及广汽三菱劲炫等车型,从年初到年末,轮番轰炸着市场。
即便正在筑底的自主品牌,今年依旧有亮点可陈,出口红火便是之一。统计显示,今年前11月,我国汽车出口96.4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7.2%,破百万已经成定局。
与“限”形成鲜明对比,今年在“建”的领域也下足了功夫。
今年10月份,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草案)》,将召回制度从部门规章上升到法规,强化惩罚力度,让毫无责任感的车企无所遁形。
而“中国式过马路”的热议与12月1日设立全国首个交通安全日,让文明行车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如今,如何实现汽车社会和谐已成亟需破解的难题。
限购何去何从?
总结今年车市,无法绕开“限购”。今年6月,一纸文件,将广州汽车市场推向了风口浪尖,从7月1日起,为了控制广州市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广州市政府对机动车上牌实施限购政策。其实,限购的背后是政策对汽车市场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一直拥有的“特色”之一。
6月30日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广州市交委突然发布《关于广州市试行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的通告》,开始实施“限购”政策,全市每年的中小客车增量配额为12万辆,按照每月1万辆进行配置。
这也是自上海、北京以及贵阳之后,全国第四个实施限购的城市。实施限购政策的理由很简单,广州机动车保有量已经接近250万辆,中小客车的年增长率达到19%,交通的供需矛盾持续扩大,路网的高峰车速已经逼近20公里/小时的国际拥堵警戒线。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广州限购政策一出炉,便引起了全国汽车产业的震动,一系列的问题亟需解答。从广州本地市场来看,经销商未来之路何去何从?二手车商如何度过寒冬?这是否会撼动广州作为国内三大汽车制造基地的地位?从全国市场的角度来看,限购政策是否会迅速被其他地方所效仿?这是否成为限制中国汽车消费的紧箍咒?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不仅以广州毗邻的佛山、深圳等城市纷纷传出限购的小道消息。相隔几千里的西安、成都等城市一度传出正在讨论限购事宜。不过,这些城市均以辟谣形式,否定了实施限购的政策。这也让各大汽车厂商松了一口气。
然而,2012年的风波虽然过去,但限购作为现阶段最为直接简便控制机动车保有量过快发展的方法,在接下来的2013年,难以避免再有地方政府实施。
目前,北京、上海以及广州三大一线城市均已经实施限购,如果二线城市无法短时间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在保有量急速增长的情况下,限购或许将成为不得不实施的政策之一。如果一旦二三线市场实施限购,对车市将是致命的打击。相对来说,一线城市虽然保有量大,但增速早已下滑,而二三线城市则是刚刚爆发,增速十分迅猛。
微评:其实,限购的背后,是政策对车市所带来的影响,这也是中国车市的特色之一。在已经过去的黄金10年,政策的魅影始终伴随左右。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10年,政策的走向将直接影响着市场的走向。
发表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