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旗人生
2009年09月02日 14:52汽车人 】 【打印共有评论0

刘经传老人所讲述红旗车试制时鲜为人知的些许往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汽车人当年的伟大力量。

我的红旗人生

原一汽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刘经传老人从家中楼梯上缓缓踱下来,满头的白发,戴着助听器。他的太太,当年一汽电器科的科长,现在已经中风,腿脚不便,躺在床上休息。老夫妇二人可谓是鞠躬尽瘁,将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汽车事业。

不过,78岁的刘经传依然十分健谈,言语中略带吴侬软语的家乡口音。回忆起往事,滔滔不绝,很快地沉浸在数十年的人生画卷中,仿佛夕日情景历历在目。

汽车生涯

祖籍在江苏扬州的刘经传,1930年在上海出生长大,1948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

3年后,国家发展工业需要大量人才。此时还是大学生的刘经传被抽调出来,分配到刚成立的中国汽车工业筹备组工作,开启了自己的汽车人生之路。

当时,刘经传等一批大学人才被作为未来的汽车工程技术人员培养,为将来成立一汽做准备。他所在的班有80多个人,其中60多人被抽调到筹备组,还有的人被分配去研究火车等等。

没过多久,筹备组就把这些大学生分别派到北京、上海、天津等比较大的工厂里去实践学习。刘经传先后到过天津汽车修配三厂(后来的天津拖拉机厂)和上海闵行的通用机械厂。

从上海回来后,刘经传到了隶属于筹备组的北京南池子工业试验室,这个普通的房子里聚集了全国知名的机械业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他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众多专家一起讨论,学习到了更多汽车专业知识。

不久之后,这些实习生接到了第一个任务——测绘苏联嘎斯69。大家把车拆散后,画每个零件的图纸。几个月后,筹备组又提供了一辆吉斯150和一辆中吉普,这两辆车都被实习生们拆散了,进行绘图工作。

“筹备组派了两个比我们高两届的学生,做我们的导师,他们对汽车有些了解。有不懂的地方我们就问,有时候他们也不给答案,让我们自己琢磨。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等我们想深想透想明白后,留下的印象深极了。”50多年前的事情,刘经传老人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当我们重新把零部件安装起来时,车还能开。两位老师就教我们开卡车,学的地方在老天安门广场,正对着紫禁城的地方,当时只有大红墙,人民大会堂还没建。”就这样,刘经传作为中国第一批汽车工业的实习生,顺利结束了大学历程,后被分配到苏联学习一年,之后回到了一汽,开始正式参加工作,被分配到设计处。

那时的一汽正在建设中,没有宿舍,没有办公室。刘经传等人都住在日本人走后留下来的一些小平房里。据他回忆,那时条件真是艰苦。房子虽然是砖房,但没有地板,土地很潮湿,箱子放在地上都会发霉,晚上根本睡不好觉,容易得病。设计处的工作十分紧张,晚上累了,大家就把办公室桌子一拼就躺下。那时的绿园晚上不敢一个人走,远远地能听到狼叫。当时,一汽内部都是从全国过来支援的老干部,他们对汽车制造并不是很懂。所以,刘经传等人的到来备受欢迎。于是,刘经传一边给大家讲苏联的组织结构、组织分工、工作程序以及管理工作等课程,一边翻译带回来的组织设计文件。

1955年苏联专家过来援建。设计处来了一位专家,叫费思达,是卡车总设计师。一汽对苏联专家非常尊重,他们的话就像圣旨一样,还派专人负责每个专家的工作。刘经传则被指定为费思达的工作人员,相当于现在的助手。

这时设计处搬到了新的办公点——老皇宫,即溥仪曾经的行宫。这个地方更偏僻,老皇宫里有个小四方带天井的地方,就成为设计处的办公室。为保卫很多当时被视为绝密的设计图纸,大家夜里分批出来巡逻。

“苏联专家专门有间办公室,最初我们不知道在哪里,后来才知道在溥仪登基的地方。睡觉前分配房间我们抽签,我抽到的是婉容寝室里的小套间,约五六平方米。”刘经传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没有人在意,大家一心只想搞好汽车设计工作,生活上的事情从来不去想。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赵文杰 编辑: quanming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