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阿尔特设计总监陈群一:特立不独行(2)
2010年05月12日 16:59汽车商业评论 】 【打印共有评论0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汽车商业评论》:在你的汽车设计师工作经历中,能否感受到中国汽车设计大环境的改变?

陈群一:这种改变是有的,它是缘于中国汽车文化的变迁,是老百姓对汽车消费的变迁。但是中国的汽车消费仍然是不成熟的。

中国很多人买车不是给自己用的,而是给邻居看的,更多地当做一种家庭炫耀的工具。人们更关心别人怎样来看他的车,或者通过车来怎样评价他。中国汽车消费到现在仍然是求同心理比较重,买车要看销量榜,前几位的车型是什么。欧洲就不是这样,他们会求异,用户通常会说市场上很普遍的车自己就不想买。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这种消费理念[综述 图片 论坛]也在逐步转变,随着财富的年轻化,购车人的年轻化,他们的消费观趋向于时尚和追求不同的东西。

但现在汽车设计在企业整个产品开发中可能所处的地位并不是很好,投资力度也有限,你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尴尬局面?

在中国大家对汽车设计的价值看得不是很高,不仅是汽车设计,大多的工业设计都是如此,人们觉得中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足,认为物质的东西比精神的东西更值钱。比如我们去看病,你可能觉得医生诊疗的过程并不值钱,而我们拿回家的药更值钱。装修上,你可能会为某一款地砖支付高额的成本,但是如果让你为设计师的设计方案支付很高的费用,你肯定接受不了。中国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状态,在汽车设计也是如此。

现在,大家可能觉得设计和创意不值钱,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给设计的这一小部分钱可能是影响整个大投资方案的方向。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国民在这方面的认知不断提高。几年前,可能谁也不敢想象小沈阳和周立波这样的演员就可以带来上亿元的产值,我们的很多汽车厂产值不过也才亿元。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对精神产品的价值认可越来越高。

汽车设计也会一样,当大家的产品在质量、车辆性能等各方面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时,可能设计的价值就会更多地体现出来。

那么你认为中国的汽车设计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的汽车设计起步比较晚,也就是近十年的时间。随着吉利奇瑞等民营企业的发展,逼迫着很多自主品牌汽车也去做汽车设计。中国自己的汽车设计能不能发展,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过去我们也问过国内的企业,他们的高管说也请过国内汽车设计师来设计,但是感觉设计的产品比较幼稚或者不耐看,所以不敢用。越是不信任,不敢用中国的汽车设计师,设计师本身的情绪也就越低,这样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从现在看,中国汽车设计师在国内企业的认同度正在提高,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和很多面试的新人讲,你不可能一进设计公司就指望有企业把一个整车项目交给你去做。好比学医的学生,不可能一毕业就有人请你来做手术,反而是你自己千方百计想要找机会去参与到某一个手术中去。

汽车设计师成长和经历都是宝贵的机会,可能一开始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努力,对某一个领域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积累。有一天企业给了一个小的信任,让你改保险杆,那么你很负责任,很专心,研究全世界的保险杆,研究中国市场的需求,最后拿出几款方案,企业一看觉得不错,可能信任就会大一些,下次让你做一个A柱之前的改型。通过这样不断地努力,积累也不断成熟,产品在市场上有认可,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企业给你20度的信任,你还给他30度的认可,企业下次给30度的信任,你给他40度的认可,信任就这样慢慢形成。

我们和很多企业的接触也都是这样,一开始不认可,但是慢慢接触后,企业就会开始慢慢接触设计师的一些建议和理念。企业高管对于国外汽车设计、国内市场需求、竞品情况都非常熟悉,对于新的汽车设计师肯定缺乏信心,需要不断去磨合。

我认为中国设计师现在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全面开花,广度和深度上都在推动中国的汽车设计发展。

那么中国的汽车设计和国外差距到底在哪里?

我们肯定要承认与国外汽车设计公司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是在方法和手段上。现在中国汽车设计师更多是进行车身设计,对底盘、性能操控上的把握稍差。但是我有这样一种观点,阻碍中国设计前进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浮躁的市场,这个市场本身应该是大浪淘沙和去伪存真。

去年提出汽车产业要精简重组,但是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以后,很快就有一种汽车产业的虚华表现在市场上,不管多么差的车上市就被一抢而空,使得那些粗制滥造的企业能够得以继续生存。可能只有寒冬才能催生出抵抗力强的产品,现在反而是暖风熏得游人醉。挑剔的客户能够催生技术的进步。

中国的市场理性了、严酷一点可能会催生更好的设计诞生。但我们内心也很矛盾,毕竟我们吃汽车行业这碗饭,这其中又是痛并快乐着。

推崇意大利纯粹设计

《汽车商业评论》:谈到汽车设计,国外有很多流派。例如法国设计追求前卫浪漫,美国设计追求自然、奔放,德国设计追求内在的工艺化,日本设计追求细节和精妙。你认为这种设计流派是由于长期的历史积淀而成,还是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关?

陈群一:我认为这是由于民族文化形成的。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很难一下改变,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当然在欧洲,汽车的设计也和城市建设有关系,比如在意大利罗马,古城保持很好,街道很窄,老百姓买车就是纯粹的交通工具,不需要用他来证明什么。因此在街上smartFIAT500[综述 图片 论坛]这样的车型很多。而我们回到中国,就发现中国的车型都很大,可能还是源于价值观和文化的不同。

你受到某个设计流派的影响吗?

上学时很崇拜德国设计师克拉宁(Luigi Colani),他在设计中应用了大量的仿生学,但是后来发现这更多的是概念车,只是一种学术研究,而并不能作为量产车。

我觉得日本车太商业化,美国车太民族化。欧洲的汽车设计中,我比较推崇意大利的纯粹设计,就是把汽车当做一种艺术品来设计。汽车不仅仅是一个机械,一个工具,它是流动的艺术品,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意大利的理念是追求艺术性的东西,但是意大利和中国的价值观不同,认同的艺术也不同,我希望中国设计师打造自己的艺术氛围,设计一种既很中国化,又很有艺术感的车。

中国能否也用这样一种词汇来概括自己的风格或者流派呢?

中国的特点是世界的缩影,发达的地方可以和国际大都市媲美,但是也有很多极度贫穷的地方,因此中国的市场是非常复杂的。布加迪宾利这样的奢侈品牌在中国的销量也不逊色于欧美市场,但是也有很多地方还在用破旧的农用车。

有人说在中国,不怕你的产品烂,只要价格便宜,肯定有市场。中国的需求是多样的。如果有一款车打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你绝对不要相信。中国市场太复杂,有一线、二线、三线市场,有北京、上海等不同地区的市场,你的车到底是为哪块市场设计的?

现在中国的自主品牌把这个问题研究得很透,定位在二、三级市场,中小的省会城市和县级城市,大城市基本是合资品牌的天下。

中国的百姓层次差别也很大,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的消费很理性,也有暴发户,他们的消费只是追求拉风。人群中又分中年用户和青年用户,中国的市场一是复杂性、二是特殊性,因此中国的市场和需求是很难用某一个词来概括的。

那么中国怎样才能也展示自己的风格?

我个人有一种很重的情结。我认为中国的汽车设计师不应该是去盲目地崇拜乔治亚罗、宾尼法利纳这些人,应该有中国的世界级设计大师。这点我们应该学张艺谋,张艺谋很少穿西服、也不说英语,但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的很多《印象》系列演出,用山水为背景,确实给人很中国特色的感受。乔治亚罗确实很厉害,但是他们是为欧洲人服务的大师。为中国人服务的设计师需要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设计师中来产生。

无论大家谈中国车还是华系车也好,可能大家都有同样的一种情结。中国的汽车设计师在初级阶段是要取得国内企业的认可,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多地取得了成功。相信企业对中国汽车设计师的怀疑越来越少,相信中国的汽车设计师能够做一些事情。

现在我们就应该进入第二阶段,中国设计师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让业界和消费者来看看中国最纯粹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这次在北京国际车展上将要推出的竹风就是这样一款车,这个创意我想了很久,在家里也是用毛笔画这款车的草图。我们觉得中国的毛笔是个很奇特的东西,一支毛笔就可以用墨汁调和出不同的颜色,可以将山水尽收眼底。

你觉得中国汽车设计师在中国元素[综述 图片]的应用上有怎样的理解?

中国元素分形式上和精神上的。现在大多还是形式上的,例如灯的设计用个如意的造型,某个内饰部分用扇子的形象等,但我认为中国元素应该更多地体现中国化的价值观。中国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例如中国人提倡外圆内方,外部要圆滑柔和,内部要有自己的原则。再比如中国人要低调,凡事不是要去形成冲突,而是希望像水一样去包容、化解。这次我们选择竹子这样一个元素,竹子本身是柔中带刚,看似很飘渺但根系很发达,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

我们应该去不断寻找中国的价值观和去理解五千年历史文化中值得倡导的东西。例如美国的价值观就是创新和诚实。中国的价值观可能是谦虚内敛,韬光养晦。虽然有分歧但是不要有冲突。

那么你觉得什么最能代表中国元素?兰花。我会喜欢去体会兰花那种悠悠的暗香和儒雅的感觉。花中我可能不喜欢牡丹,那种很富贵很娇艳。兰花更能提倡某种内涵,甚至可以带来很多精神的东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例如庄子讲笑看人生,很逍遥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种价值观,去设计一款车,只是为了自己纯粹的需求。我经常说,问自己喜欢一款什么车,一定要假定“当地球上只剩下你一个人”,不是取悦于人,而是取悦于自己。上一页 1 2下一页文本导航专访阿尔特设计总监陈群一:特立不独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