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中国汽车产业重组乃大势所趋,但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始终是产业整合的最大困扰。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刺激下,中国汽车消费的热潮就像拉开的闸门奔腾而出,似乎在一夜之间,中国成为全球车市老大,令全世界瞠目结舌。
然而与车市全球第一地位不相适应的是,中国汽车业刚刚步入产业发展的少年期,产业的成长远远落后于市场的成长。在新一轮市场角逐中,本土汽车企业被挤压在产业竞争的最低端,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实证明,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讲,不是危而是机,企业在战战兢兢中迎来的却是一份意想不到的政策红利和市场大餐。相关政府部门密集推出了多项具体政策措施,2009年的产销量超过年初确定的1000万辆目标已经毫无悬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金融危机最困难时刻紧急出台的产业三年规划,无疑是极其成功的,第一年就迎来了满堂彩,彰显了政府的力量和政策的力度。
但值得关注的是,担负着产业结构调整重任、作为规划重头戏之一的兼并重组工作,却始终处于雷声大、雨点小、开花多、结果少的不尴不尬境地。在国家明确鼓励和支持的“四大四小”重组操盘手中,除了广汽与长丰在2009年喜结良缘外,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多个重组传闻,时至今日仍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尽管如此,由于国情不同,中国汽车产业的重组兼并从一开始就与西方国家具有巨大的差异,也面临着更多的制约和挑战。
一是所有制基础不同。中国汽车企业的所有制基础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重组兼并也呈现出显著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而中国汽车企业则存在着国有、合资和民营三种资本性质,重量级的汽车企业几乎全部为国有资本。
二是利益关系复杂。中国汽车产业的重组兼并涉及到一个庞大的、关系复杂的利益群体,已经超出了企业的范畴。首先,汽车行业所具有的、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备受政府关注,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纷纷把汽车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次,重组兼并直接关系到作为操盘手的各大汽车集团的利益。第三个层面就是重组主体各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博弈。重组一旦失败,往往不是一死一伤,就是两败俱伤,对于企业前景的担忧使直接利益相关者在重组过程中必须步步谨慎,特别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只好步步设防。实际上,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始终是重组兼并进展缓慢的最大困扰。
三是推动机制差别。从全球范围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发达国家,汽车业的兼并重组基本上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要不要重组,如何重组,纯属两个企业之间的行为,政府往往是不干预的。而中国的国情和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注定了一大批中小型国有汽车企业缺乏重组的动力,因此,政府必须扮演产业引导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重组兼并单靠市场机制不行,单靠政策机制也不行,需要双管齐下、恩威并施。
大规模的重组兼并还有一个时机成熟的问题,一方面“四大四小”企业并非全都做好了重组兼并其他企业的准备,自身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部整合难题。另一方面,在市场快速增长时期,企业普遍还是愿意独立发展的,近期根本不可能主动投怀送抱,接受其他企业的重组。破解产业整合难题,急不得,慢不得,需要的不仅仅是政策和时机,更需要有关各方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本,明辨取舍之道,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拿出更加务实的策略和更加开放的心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