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工商消协在多家汽车销售4S店开辟“维权平台”,现场接受车友会员和购车者的咨询投诉。记者了解到,汽车消费纠纷解决难度极大,最终结果往往是消费者、经销商和汽车生产厂家都不满意,而受理投诉的有关部门又面临着无据可循的尴尬。
投诉坎:厂商不买调解账
据市民黄先生投诉,他一个月连续多次投诉买的新车有问题,最终如何解决还是厂商“看着办”。
黄先生介绍,他买的新车行驶到500公里时,发动机出现异常声响,经生产厂家维修人员和发动机生产厂家鉴定,认为发动机存在质量问题,双方经协商决定更换发动机,但更换了发动机后不仅异常声响过大、转速异常,而且水温偏高。随后,双方协商再次更换了发动机,最终也未解决。为此,黄先生三次向市消协投诉,要求退车并赔偿购车办理手续所发生的费用,消协经过几次调解,最终还是告知双方协商不成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据消协有关负责人介绍,汽车售后服务比较特殊,目前行业通用惯例是在保修期范围内维修,维修解决不了问题涉及异地维权,也让当地消协的调解人员很无奈。
退换坎:问题车多数冷处理
据悉,虽然有些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比较明显,但在解决问题时却难以满足申诉人的要求,绝大多数解决方式是修理。
据市消协调查,消费者普遍认为几万元、十几万元购买的新车,尚未正常使用就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理应更换新车或退车,即使接受修理也要给予大额补偿。然而,销售商解决纠纷往往拉出厂家做“挡箭牌”,有些非常清楚的事故责任,厂家和维修厂人员表面上“热情”接待,面对退换车却选择“冷处理”,他们一拖再拖的态度,让消费者干着急却没办法。
索赔坎:赔偿结果普遍“零满意”
汽车是否是生活消费品?在经销商故意隐瞒事实的情况下是否要双倍赔偿?据消协人员介绍,汽车等大宗消费品销售中的欺诈行为同样适用《消法》,而现状却是赔偿结果普遍“零满意”。
据了解,汽车经营企业虚构商品紧俏信息误导市场,属于最常见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另外,部分销售商明知是“返修车”,却假借“样车”、“奖品车”进行销售,或者刻意隐瞒送修车辆的质量问题,都属于典型的商业欺诈行为。
鉴定坎:成本居高不下
当汽车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检测难和检测成本高是消费者普遍头痛的难题。据介绍,汽车质量投诉的鉴定率不到一成。
据调查,消费者当汽车性能发生故障,造成了汽车自燃、方向失灵、制动失灵、轮胎爆炸、安全气囊失灵等问题,一般会选择投诉和申请鉴定。其中,少数消费者因之又造成了交通事故,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质量鉴定时,才会最终选择质量鉴定。
记者从市机动车检验鉴定中心了解到,汽车配件的检测对从业人员和设备的要求很高,一般鉴定部门的鉴定业务范围比较小。目前,我国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仅6家,符合解决消费争议需要的汽车检测机构较少,收费标准甚至高达几万元,这往往使消费者处在不能举证的尴尬地位。
汽车消费鉴定难,也是该行业迟迟没有出台“三包”规定的主要原因。据有关人士介绍,实行汽车“三包”少不了鉴定环节,如果不能对整车进行鉴定,“三包”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也就无从说起。
业内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应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尽快普及设立专业的机动车权威鉴定机构,从而把经营者应尽的合同义务上升到法律责任。
相关报道: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良
编辑:
ningx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