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自主品牌的汽车为什么不能驶上中外双方共同搭建的合资制造和营销平台?
合资汽车公司绝不能仅仅成为外国品牌汽车服务的合资汽车公司,合资汽车公司也要为仅仅属于中方的自主品牌汽车开辟前进之道。
中国本土国有大型汽车公司绝不能放弃利用合资汽车公司为自主品牌汽车谋取应有的利益。
合资汽车企业的中方母公司必须分享包括品牌权益、渠道资源在内的合资汽车公司软输出。
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性已是人所共知。最近一两年来,关于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数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像奇瑞和吉利这样的本土汽车公司身上。至于在中国汽车工业中占据主流位置的中外合资汽车公司,舆论几乎不再相信它们对中国汽车自主道路有什么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理性分析,吉利、奇瑞这样的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只是一些个案,从销量、产品线和市场份额来看,它们还没有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导者。事实上,它们是一个挑战者[综述 图片 论坛],但现在还不是局面的左右者,它对中国汽车工业格局的影响力从目前来看还不是那么强大。
是合资企业在左右着中国的汽车工业。整体而言,从1984年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成立以来,中国整个汽车工业已经部分或全部融入到全球化的汽车工业格局里面。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原来中国的自主品牌,或者说老汽车企业,已经或多或少,部分或全部从制造性角色向投资企业角色转换。
一般而言,中国的汽车界人士包括汽车政策制定者现在基本秉持这样的看法:对于中国本土汽车公司来说,通过市场换技术的中外汽车公司合资道路基本失败,外国汽车公司几乎不可能将核心技术转移给合资公司。如果说能够学到一点技术的话,合资公司的中方母公司也无非是从合资中学到一些制造技术,之外,它很难从外方母公司学到对于汽车研发真正有用的东西。
当然,汽车合资公司的存在对于中国来说也有一定的贡献。比如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促进了当地的税收,也为中方母公司赚取了一定的利润。但是整体来说,目前汽车合资公司的运作方式对于中方母公司是弊远远大于利。这种弊端还表现在合资公司不断向外方支付巨额的产品技术费用,却同时还要承担巨额的制造设备投资压力、外方的产品缺陷召回以及质量索赔的责任。
在全球汽车工业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汽车公司应该如何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应该如何行使话语权,或者说行使自己在投资企业中的话语权,而不至于被边缘化?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合资,我们要从合资企业收获什么东西?
我通过在一汽集团本部和合资汽车公司的多年工作经验,经过深入思考得出如下结论:即合资汽车公司绝不能仅仅成为外国品牌汽车服务的合资汽车公司,合资汽车公司也要为属于中方的自主品牌汽车开辟前进之道,中国本土国有大型汽车公司绝不能放弃利用合资汽车公司为自主品牌汽车谋取应有的利益。这对于中国自主品牌迅速成长至关重要。
软输出大于硬输出
中国为什么有中国汽车公司和外国汽车公司组成的合资汽车公司?是因为合资的中外双方股东各有需要。它们能够合资的前提是:中国汽车公司在本土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还有相应的政府关系;外国汽车公司则在产品研发和制造上有更多的优势。由此双方各有长处,能够优势互补,否则外国汽车公司完全可以跟其他行业的有钱公司进行强强合作。
既然成立了合资公司,那么这个合资公司一定要实现中外两个汽车公司的共同利益目标,也就是它的奋斗目标和远景[综述 图片 论坛]一定是共同的,如果这个目标只符合一方利益,那它就绝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们来分析合资公司的成立对于中外双方的贡献。
一个汽车合资公司成立后,它会产生包括销售量、销售收入和利润或者投资回报在内的几种硬性指标。这些指标都是能够体现合资公司业绩,能够用金钱直接衡量的量化指标,属于合资公司的“硬输出”。合资双方按照各自在公司中的股比来享受这种硬输出的利益。
但是一个合资企业不光有硬输出,还有软输出。所谓软输出是指合资汽车公司生产产品的品牌权益、渠道布置以及优秀经营人才积累等不能或者难用金钱直接量化的利益。具体而言,合资公司上游要建立配套的供应链伙伴,包括广告商、银行、保险公司等等一套体系;下游还要建立自己的经销商体系等合资企业的软资产。
两种输出的不同之处不只是在于是否能够用具体的数字或者金钱衡量,还在于合资企业的硬输出是按照各自的股比来进行的,但是软输出却是按照中外双方两个企业之间的强弱关系来分配。目前的事实是,合资双方的强者完全占有了这种软输出,而另外一方则几乎一无所有。合资双方谁强,那么品牌权益、供应链伙伴、经销商体系等等就归谁。
众所周知,国内合资汽车公司几乎全部都是外国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来料加工”和“贴牌制造”的生产基地,合资公司的渠道和人才都是在为外国汽车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奉献力量,对于本土汽车公司的产品和品牌形象毫无涉及,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打着外国汽车品牌的合资汽车在公路上奔跑,合资汽车销售渠道里只有外国汽车品牌在销售。
我们绝不能小看了合资企业的这种软输出。这也就导致了合资公司的软输出整体让度给了外方,中方从中获利甚少。业内有观点认为,合资企业为中国培养了合格的汽车工程师团队,也增强了中国零部件企业的配套和研发能力,其作用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如果没有中国的自主品牌,这种软输出归根结底是属于外方所有,这些人绝大部分也将被外方雇佣。
因此,如果说合资双方从合资公司硬输出所得相同的话,那么软输出分配就相差过于悬殊。长此以住,合资企业的中方母公司将会越来越弱,而合资企业的外方母公司将会越来越强大,中外汽车公司的力量对比将更加悬殊。而这又导致外方母公司对合资企业的控制权越来越强大。中方在合资汽车公司中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少,越来越被边缘化,蜕化成为一个简单的财务投资公司,只能赚取一点微薄的制造利益。
当外方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合资企业实际上不是沿着原来合资公司双方认可的方向前进,而是选择了一个外方制定的单极化目标。这必然和原来双方追求的共同利益矛盾。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由于双方博弈关系的存在,合资汽车企业不能成为永续长存的企业。最终合资汽车的中方要么成为合资企业的附庸,要么干脆就退出了事。
不少外国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准备使用合资公司的销售网络。根据2004年4月出台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到2006年12月11日后,外国投资者在汽车销售公司中的出资比例将可以超出49%的限制,这也就意味着合资公司渠道资源这部分的软输出已经在逐渐丧失。
拒绝“奶妈理论”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默认在合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一个投资者,而不是一个品牌拥有者。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合资伙伴把自己变成一个投资中心。我们是想通过合作,拿到技术和管理能力,慢慢发展自己的品牌。大家遵循着所谓的“奶妈理论”。合资企业中方的奶水奶给外资品牌,我们从中赚了钱然后才能养自己的孩子。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如果认为目前的合资局面理所当然,从而听之任之,没有任何改变它的作为,那么中方母公司实际是在助纣为虐,帮助外国汽车公司利用合资汽车公司强化外国品牌汽车的力量,从而轻松打败自己和其他本土自主品牌的汽车公司。
外方在合资企业中实施“技术壁垒战略”、“制造平台战略”和“品牌战略”,限制和剥夺合资企业的研发权、销售管理权和自主品牌权,借用中方的行业平台迅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丧失了销售权和品牌权的合资企业成为了外方的附庸。外方不仅剥夺了合资企业中中方的利益,更严重的是掠夺了中方自主发展的机会。
由于这两种关系的存在,合资公司不是中国企业的振兴之路。如果要继续走这条路的话,中国合资公司目前的现状也必须要改变。如何加大收益权、话语权、不被边缘化,增加收益,必须要在软输出的分配上加以控制。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回到合资企业本身。什么叫合资?它不应该只是制造领域合资,或者销售领域的合资,而应该是从全产业合资。合资企业毫无疑问应该是独立的企业法人,拥有从研发、制造到销售和品牌等独立企业法人应有的完整责任和完整权益。任何国家的法律都强调企业法人的完整责任,同时也保护企业法人的完整权益。这也就是说,合资企业既不是中方的合资企业,也不是外方的合资企业,而是能够满足中外双方股东要求的独立的合资企业。
由于中国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坚守外方在合资企业中股比不得超过50%的规定,这使得中方在合资企业中至少有一半的话语权。那么中方就必须明确坚持合资企业中研发、制造、销售和品牌利益的一体化,不能坐视合资企业的完整权益逐渐被外方肢解和控制。要知道,在本来意义上,中国汽车工业中的合资企业名称,由合资双方两家公司的名称并列组成。它们是并列词组,而不是人们印象中强调外方名称的偏正词组。
为了使中方和外方在合资企业中的权益平等,我们必须使合资企业专属化、品牌权益专属化以及销售渠道专属化。一旦品牌权益和销售渠道专属化后,那么合资企业也自然而然专属化。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政策对这种专属化的某种追求。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汽车产品外部标识管理办法》,要求汽车外部标识中的车企名称,无论是豪华汽车还是普通汽车,必须在今年5月1日前采用中文汉字标注。但是它还是没有对汽车品牌进行专属化管理,现行框架下的合资关系仍然不能保证软输出专属化。
尽管如此,这种现状并非不可改变。要做到合资企业专属化,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合资企业必须使用合资企业品牌。合资企业推出既不属于中方也不属于外方的新创汽车品牌,这个品牌的权益完全属于合资企业。那么这个新创品牌的销售渠道自然同样属于这个合资企业的品牌,也不为外方单方面所控制。如此,则使合资汽车公司的外方不能成功在中国推出其自由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把软输出中性化,合资公司的软输出效应全部归合资公司自己所有。
目前在国内汽车合资企业中,已经传出外方和中方要合作开发新车并且共同拥有新品牌的说法。倘若如此,这个品牌确实是专属化的品牌,但是这个品牌往往是母品牌下的子品牌,并没有杜绝外方母品牌的使用。
因此,很大程度上,这种做法有更多的做秀成分。但是要让合资公司完全使用全新的双方共同拥有的品牌,从长远观点来看,双方都会不喜欢,毕竟这是干儿子,积极性不会很高。
一个跑道两样车
如何成功实现品牌权益专属化?一个完全具有可操作性的替代方案是:合资企业既生产、销售外方品牌的汽车,也同时生产、销售中方品牌的汽车,也就是把合资双方各母公司的品牌放到合资公司共同管理。当我们能够成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那么实际上平分到了合资公司的软输出,从而还能够利用合资的平台培育自主品牌汽车。
作者:
董海洋
编辑:
ouyh |
商讯
·按价格 | |
·按品牌 |
- 热门文章排行
- 热门车款排行
- 论坛文章排行
- 博客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