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延安:“新长征”的胜利
2010年05月04日 13:50汽车观察 】 【打印共有评论0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江淮汽车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在乘用车市场的突破,在合资品牌一再下探,国内汽车强将如林的市场中,江淮成功抢占一席位,成为耀眼的后起之秀。

2009年10月,左延安与共和国一起迎来了自己60岁生日。

江淮汽车的30年间,左延安,毫无疑问是江淮汽车发展史的最佳见证者:从最初的第一辆卡车下线,到如今产品系列覆盖变速器、发动机、底盘及MPV、SUV、轻卡、重卡,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濒临破产的企业成为如今总资产过75亿多的商用车汽车企业,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汽车人,带领江淮汽车一次次走出与众不同的转型之路。他深知,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痛苦的裂变。

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纪念,这一年,左延安决定重走长征路。在延安,他写下了两句话:江淮汽车重走长征路,民族工业再现新红军。对左延安来说,江淮乘用车领域的战略转型亦好比是“一次新的长征”。

五年前,在中国汽车产业遭遇最大规模利润下滑时,左延安带领江淮逆市飞扬,成为当年的全国汽车行业增幅冠军,铸就了业界称奇的“江淮现象”。

只能成功 不许失败

“汽车圈里,我只佩服搞自主品牌的两个人,一个是奇瑞的前任董事长詹夏来,一个是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合资企业就算它们一年赚一千个亿,我都不佩服。”五年前,刚刚拿到轿车生产牌照的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对媒体曾如此说道。

事实上,在泥沙俱下的自主品牌军营中,像江淮汽车这样“出剑稳且封喉者”确属少数:从底盘过渡到生产轻卡,当轻卡做到细分市场的佼佼者后,再进入MPV和SUV市场,待到在以上细分市场有了足够的积淀和底气,最后再小心谨慎地杀入轿车市场,江淮汽车走的每一步都显得惊险跌宕而胜券十足。而这精彩棋局背后的棋手,正是左延安。

2002年,江淮引进技术,上马瑞风[综述 图片 论坛]多功能商务车。当时很多人对商务车市场并不看好,但左延安并不这样认为:当大家都赶一个潮流一哄而上时,正是成本最高的时候,切入恐怕损失惨重;当大家不看好一个市场,恰是市场较冷静、成本相对低的时候,说不定是切入的好时机。

尽管在外界看来左延安这种“反周期运行”与其“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的论述是一个不解的矛盾。事实证明,江淮的选择是正确的,瑞风商务车项目一投产便如鱼得水,多年来销量一直处于行业前列。

“传统观念是有多少资源干多少事,但是江淮必须改变这种观念。没有资源,就去寻找、发现、整合。”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江淮定下了向轿车进军的前进方向。2004年9月26日一个代号为C926的项

目开始运作,江淮亦开始踏上了自主品牌轿车的探索之旅。然而,这一切在当时还只是在“孕育”,江淮轿车这个“待产子”尚未得到合法的“准生证”。

但是,左等右盼,“准生证”迟迟未能获批,焦急的左延安已经迫不及待了。在2006年10月的江淮汽车员工运动会上,他雄心满满地向全体宣布:2007年,江淮人正式干轿车,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其时,在我国商用车尚有广阔发展余地的阶段,江淮商用车系列正是欣欣向荣,而左延安已率先嗅到商用车最终将面临的作为工业生产资料的局限性,开始了破釜沉舟的转型。这一次转型,也许是江淮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转型。用左延安的话说这是“而今迈步从头越”,发展乘用车对于江淮来说犹如红军走万里长征。

毫无疑问,这一次“新长征”的成败

直接关乎江淮的生死。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汽车电子杂志《轩辕周刊》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绍仪 编辑: liujm

商讯

车型库
·按价格
·按品牌